浅析银行信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银行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银行从产生、发展至今,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对市场的资本运作、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步成为公认的经济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21 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世界流通的加强,各国商业往来密切,对银行信用的需求度越来高,认识银行信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信用度依然成为题中之义。
【关键词】银行信用 问题 金融
银行信用是以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为媒介(或载体),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活动对象提供资本形态的信用。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计民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银行信用的特点
(一)银行信用范围较广,突破了传统信用的局限性
银行通过内部积累与外部筹措双管齐下的方式,广泛吸纳社会各领域盈余和闲置资本,通过发放贷款等形式,为急需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长、中、短额贷款,以满足他们的资本需求,从而实现资本贷出者和借入者的集中统一。为社会生产组织,个人及民间经济组织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本,有效实现资金运转,促进民间资本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二)银行信用是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以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为载体,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方式,是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发生的一种信用关系,因此银行信用的实质是一种货币形态的信用,与传统的商业信用有本质的区别。
(三)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度高、风险性小的优点
世界各国要想使本国的有效资本运作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目标,就必须在雄厚法律形式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化、有序化、法制化的银行体系结构和制度。因此,相比传统商业信用而言,银行信用具有强大的政府后盾作为支撑,还有庞大的法律体系,故而具有信用度高,风险性小的优点。
二、部分银行信用度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信用的确立与完善有利于保证市场经济的竞争性、法律性和制度性,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体系的不健全,银行信用制度的不完善,极少部分银行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和行业道德意识的淡薄,使得市场经济中出现部分银行信用缺失的现象。
(一)银行的标版服务承诺与实际工作态度出现断层与反差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之后国内银行体系不单有央行、四大商业银行,也出现了诸如华夏银行、晋商银行等新晋银行,此外还有更多的金融机构琳琅满目,因此金融服务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银行推出诸如「微笑服务」、「顾客至上」的理财服务来吸引顾客,但是由于个人素质和市场营销观念的缺失,这些服务和承诺有时候并不能被基层网点服务人员所秉承,因而出现银行信用承诺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人们开始对银行信用有所怀疑。
(二)缺乏稳固银行信用的长效机制,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亟待完善
由于银行领域缺乏一个稳定长效的约束机制,没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基础,少数银行金融机构出现清算过程冗长拖沓,变更会计报表和账簿,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使银行信用出现了巨大的信用危机。
与此同时,虽然银行内部有约束员工的行为法则,也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但是由于监管力度欠缺,再加上部分员工现代金融服务意识和信贷营销观念的淡薄,使得这些原本有效的制度条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应对银行信用缺失的对策
(一)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诚信和道德素质水平,从而提高银行信用水平
信用行、信用性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银行信用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诚信、行业道德引用到银行体系是很有必要的。银行内部要明确规定相应制度条文,使得银行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有条不紊的运作;其次完善银行奖惩制度,使得银行信用从员工做起,从基层做起;最后银行要定期加强对银行内部从业人员的培训,特别是与客户直接进行交流的基层网点人员,引入现代金融服务意识和信贷营销理念模式,提高每一个从业人员的素质,微笑服务,信用服务,从而整体上提升银行的信用水平。
(二)依法加强对银行的监管,提高银行信用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致力于对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银行金融领域作为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化、制度化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国内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提高银行整体行业信用,增加民众对银行金融机构的信任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建立健全银行信用体系法律,使得银行各项金融行为有法可依,最基础的要从「约束银行金融从业人员的经济行为」入手,减少或者避免银行中出现虚报本行经营业绩,账簿出现伪造、漏报、谎报等的不法行为,从而减少金融机构的诚信缺损。其次,要提高业界对法律的整体认识和诚信理念,提高银行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的优化投资机构,规避风险,降低集资费用,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
(三)发挥社会机构,民间监督组织的力量,形成完备的监督网络,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信用水平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银行在内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发展和完善。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信用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发挥社会机构,民间监督组织的力量,形成完备的监督网络,使得银行的运作逐步透明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参考文献
[1]张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毅.银行监管与金融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编辑:陈岑)
作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