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分析,就当前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结合本人从事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经验,就如何实现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规避提出几方面可具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银行信贷业务 风险防范
一、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表现形式
(一)管理的失误性
从银行内部的环境来看,由于员工的风险意识不强,导致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由于银行在防范信贷风险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当,就导致银行自身成为信贷业务风险的最主要承担者。管理上的失误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关信贷业务的资格审查管理不严,在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对客户进行授信与评信;二是有关担保的合同出现不合法的违规操作现象,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三是对于一些发生重大事项或是风险防范措施不当的企业没有及时的发现,导致银行自身承担着信贷业务产生的风险。
(二)市场的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借贷行为双方的企业,都要实施经济前景的预测,当实施借贷的顺各方均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得到经济的补偿以及利益,银行、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我国经济体系的不完善一级市场法制化的不健全,各种偶然性以及随机性以及银企之间有关信贷业务产生盲目性,都会导致银行的借贷资金风险的产生。
(三)法治的缺陷性
有关信贷业务的法制性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一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二是由于信贷业务制度有关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一些金融法律的盲区产生;三是部分法规的不合理,导致与信贷业务相关的某些金融活动之间产生比較大的冲突与矛盾,进而对于信贷业务的实施与开展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存在的原因探究
(一)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的不健全
银行信贷业务操作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内控机制的不健全。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不同区域的银行而言,就很难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化的衡量与管理标准。这就导致信贷业务具有了政府色彩,行政化、人为化因素的增加,对于信贷风险的产生就造成了潜在的发展隐患。内控机制的不健全还表现在有关监管的不力以及责任认定的不到位等方面,由于自上而下、就事论事的专项化检查难以具备内在性的、制度化检查客观有效地特点,就造成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从根本上得不到有效地根除。
(二)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的权责不对称
银行在信贷业务开展方面产生的有关风险防范权责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二是银行自身的管理意识存在较大的偏差。一些银行自身重视业务发展、轻视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倾向,对于银行发展的风险管理文化知识存在较大的缺失
(三)缺乏有效的事前风险的防范以及预警机制
事前风险防范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有效防范现代业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事前风险以及预警机制的缺乏,是由于长期来银行的信贷业务的开展与实施都是采用手工化管理与操作的。由于人工管理信息存在的人为性以及时效性不强等特点,造成有关信贷业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的不到有效地保证,由于管理体系、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要在银行的管理中实现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等于天方夜谭。
三、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对策
(一)强化银行内部控制,完善内控制度的建设
对于银行来讲,有关信贷业务的流程主要受到组织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员环境等的影响。要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就应在组织结构上确保岗位制约,严格信贷管理。一是要转变银行现有的经营思想以及管理机制,积极的就内部管理以及内控制约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强化;二是要提升信贷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培养既熟悉市场又熟悉国家信贷业务的政策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制定严格的信贷业务基本操作规程,对于信贷业务的程序化管理进行严格的约束;四是增加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建设,有效促进审计监管实施主体的转变。
(二)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强化银行信贷风险的检测
风险预警指标是信用风险比较常用的一种风险之一,其是由各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指标等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构建风险指标体系实现强化信贷风险的检测目标,首先要拓展信息来源,积极地就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评价;其次要针对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构建宏观化的预警指标体系;三是为规避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的欺骗行为,以积极的发挥银行同业信息共享的功能,积极就信息进行互通。四是为促进政府对企业监督的有效落实,就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财政、审计以及税务之间的联系,获取有关企业、银行之间信贷业务产生的信息与资料,积极地做好有关信贷业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三)完善信贷制度建设,实现银行内部审计长效运行
为从根本上实现信贷风险的降低,最关键就是要完善信贷业务的制度建设,通过实现企业与银行共同承担信贷风险,基于“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不仅实现信贷风险的降低,与此同时还应注意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与此同时,为实现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长效运行,最关键的是要在保证内审人员的数量以及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树立银行内部审计的权威,实现规范化的制度操作。
(四)加强信息披露,实施有效金融监管
为实现银行业公会的自律监管力度,应进一步的就银监会以及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进行有效的细化与管理。要实现银行信贷业务信息制度的有效构建,应积极的就监管部门的信息公开服务建立起规范性的、强制性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从而将有关银行的信贷业务管理至于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全社会共同创建金融安全区。
参考文献
[1]陈有安(2002).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建模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2.
[2]贺建风.论改进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10): 344.
[3]惠晓峰、孙嘉鹏(2004).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信用矩阵的实证应用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3,p21-27.
[4]张云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现状分析[J].甘肃农业,2006, (12).
作者 杨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