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探讨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购已成为现代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主要从我国企业并购的融资现状与文化整合来探讨企业并购前后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企业并购 融资 文化整合 问题 措施

随着国际化的进程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并购的方式越来越盛行,并逐渐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之一。在企业并购中,融资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是否可以融到足够多的资金关系着收购方的成败以及并购后的重组与整合,而在整合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整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购后如果没有进行有效合理的文化整合,将会导致企业的客户与高管的流失,进而会导致其在市场、技术与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条件都会受到影响。

一、企业并购融资的现状与问题

(一)资本市场的结构失去平衡导致企业并购的融资出现逆向选择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中,有些企业出现了反向选择的现象,这些企业相对来说没有注重内部融资与债务融资,而是重点投入在股权融资。企业并购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杠杆收购、债券互换、换股并购等。杠杆收购是企业并购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收购方式,企业可以利用债务资本的方式来获得目标公司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股权,这样就可以相对减少企业本身的资金投入;债券互换指的是增加发行企业的债券,通过互换协议等方式逐渐获得目标公司发行的债券从而使目标公司的债务转移到企业,这种融资方式可以利用企业未来现金流、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当两家公司相互持股并且达成利益的共同体时就是换股并购,一般来说换股并购能够节省大量的开支,操作也相对简单些,这不失为并购的一种妥当的选择方式,例如美国克来斯勒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就是很好的成功例子,并购后美国的克来斯勒公司占有总股份的百分之四十三,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有总股份的百分之五十七。通常情况下,大部分的企业是通过发行新股或者增发配股这些方式来融集资金。在我国,股票发行的要求、资格、规定都很严谨,对于新上市的公司募集资金的要求也很严格,这就影响到企业发展融资的困难性。

(二)金融管制严格与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

企业并购融资的资金渠道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银行贷款、债券发行、企业本身持有的资金等。银行贷款的难度系数相对较高,它需要有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且我国的法律有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向企业发放股权性贷款,这就抑制了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同时也限制了银行对企业融资的参与;发行债券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吸引投资者的投资,但在我国债券的发行受国家政策的制约,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确定企业的融资,迄今为止,境内企业并购交易中采用发行债券形式融资尚无先例;企业利用本身持有的资金进行并购难度很大。并购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利用现有资金进行并购,可能影响现有业务的运营和企业的正常周转。这种情形下,往往容易导致最后难以完成并购。

由于我国的企业并购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限制条件过多,从发行的主体来看,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债券发行主体只限于股份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他任何企业和个人均不得发行债券,这样,许多民营企业便被剥夺了债券融资的权力。从发行方式来看,要求股份公司净资产不得低于人民币 3000 万元,有限责任公司净资产不得低于人民币 6000 万元,累计债券发行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 40%,债券利率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利率水平等,这些条件将众多中小企业关在企业债券的门外,同时也使企业发行高风险、高利率的垃圾债券成为梦想。另外,还有《证券法》和《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融资的审批程序、资金的使用用途等限制性规定都对企业融资并购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够严谨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企业在并购中也一样,需要非常了解目标公司才能有效完成并购,这就需要对目标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状况等做一个详细的了解,因为很多企业的信息披露不是很规范,加上有些企业本身不希望并购,会制造一些虚假的信息等最后导致并购难以成功。我国目前的并购市场处在一个自我发展的阶段,看上去表面的市场很大,但是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自发地完成了整个流程。加上证券市场的管理制度比较严格,这就牵制了中介公司的有效发展,能够运作的空间的相对狭窄。而相比发达国家来说,其中介结构的介入比较普及,在专业合作的基础下加强对目标公司的监督与考察,这就提高了市场运作的效率,加快了并购的进程。

二、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措施

基于上述我国并购融资所面临的现状与困难,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并购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的话需要国家相对放宽银行信贷、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发展中介市场等。

(一)完善法律法规、放宽并购融资的政策

我国企业的并购融资在一定程度上由于法律法规的制约而不能健全、稳定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相对放宽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限制,能为企业合法资金的来源提供一个保障平台,使企业的融资合情合理合法,从部分发达国家并购成功的案例来看,大部分企业的并购都存在着外源的融资,如果我国的法律法规能够及时进行适当的修订,则能进一步促进并购融资的稳步发展。

(二)拓宽渠道

发达国家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债券融资,尤其是在业绩上重点突出的企业更害怕股权融资的收益被分割,他们会更加关注这块。在此,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取长补短,吸取一些发达国家有效成功的经验,稳固债券市场的有序发展。众所周知,企业的并购与资本市场是紧密关联的,通过完善资本市场来达到促进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发展。

(三)拓展中介市场

中介市场是企业并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企业在融资时可以有效地开展与中介市场的合作关系,我国也应支持中介市场的投资,如投资银行的出现应给予一定的积极性,培育其稳健发展并能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市场操作的实践性,以便进一步服务于企业并购融资。加强与律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事务所等机构的合作,以便并购时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充分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为并购服务。

三、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企业并购后能否正常运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重组后其文化是否能相融在一起,是否能够在共同的企业目标引导下形成企业运营的持续性与一致性。柳传志在某次访谈中谈到关于联想在并购后的文化建设时说,「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今天所有的并购企业来说,最大的麻烦是企业间的文化冲突。这是决定一个公司能不能好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并购如果不能认为很成功,研究根本原因,可能就是文化冲突。」的确,在企业并购后,如何分析和选择可行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在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整合中,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如注入式、融合式、分离式和消亡式。依照目前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情况来看,更多的选择是文化消亡式发展模式。文化消亡式文化整合模式指被并购方不接纳并购企业的文化又未能坚持自己的文化在一段时期内处于文化迷茫的整合状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并购后允许两种文化在短期内同时存在,但逐渐被收购企业的文化所代替或融合。在这过程中公司上下员工都参与其中,所有人一起共同承担并接受了这个规则,而且也会遵守这一规则,相当于收购企业文化的软着陆。

例如联想收购 IBM 全球 PC 业务的过程中,大家就不难看出有消亡模式的存在。从 2004 年发展至 2011 年,联想把「小鱼吃大鱼」的模式完成得淋漓尽致,它由并购前的几十亿美元提升至现在的几百亿美元,并购前在市场的占有率是 2.4%,而现在快速提高至 13.7%,并购前在全球的排名未进前 10 名,而现在已跃居第二,这是一个飞跃的发展。然而取得佳绩的背后离不开公司每一个人的努力,联想与 IBM 之间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彼此所植入的管理概念、企业文化的差距,要克服这些困难,并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事情。加上这两家都是很有知名度的,从表面上来看,彼此能够相融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因此最佳的选择就是消亡式。联想在并购后倡导一切以公司的发展为前提,通过跨文化培训、加强交流与沟通、留住关键人才和主要领导人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向员工展示企业的前景以及企业对员工未来的规划,将企业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企业快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并购预期。

基于这个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并购成功的经验并不是一味的强力推行并购企业原有的管理方式,而是充分尊重员工、尊重个人利益,用一套能够达成共同价值观的方式来完成整合,这就避免了并购后的文化冲突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让企业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一步步成长运作起来。除此之外,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要顺利地进展下去,还需要整合企业愿景、组建独立的整合领导小组作为积极引导的榜样、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以把人才优势发挥到最佳状态,以及培养员工的企业文化精神等多种途径共同实施。

可见,并购后企业文化的良好融合与发扬,才能帮助企业最大化地实现其并购目的、发挥企业并购后在成本上、技术上乃至市场上的优势。

四、结语

企业快速成长的策略之一就是企业并购,而企业并购的成功离不开融资的成功、文化整合的成功。企业融资是企业并购发展的主要瓶颈,文化整合是并购后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点,所以要想并购运转流畅,必须稳抓融资与文化整合两大板块。

参考文献

[1]陈莉.刍议企业并购融资[J].辽宁经济,2009(09).

[2]李伟,曹立梅.我国企业并购的融资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2(05).

[3]孙汝祥.中国企业并购步入黄金十年[J].上海国资,2009(03).

作者简介:吴亚君(1977-),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在读,就职于浙江康健绿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企业并购与管理。

(责任编辑:晏文)


作者 吴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