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财务信息化将是农村财务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中国财务信息化发展有二十年之久,但是中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呈现出地域性和差异性的发展状况,并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出现了多种问题。通过大区域统一财务软件,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财务软件,加大政府扶持分层资金投入等各项措施,将有利于中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切实发展。
【关键词】农村财务 信息化 财务制度
近年来我国建设和改革主要锁定于「三农」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浪潮的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基本问题,是排除农村信息死角、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实施基层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一、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一)农村财务信息化的界定
农村财务信息化,主要是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运用于农村财务领域,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农村财务信息化不但可以从透明清晰、可靠可信方面提高了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而且精简了会计人员,降低劳动强度,更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便利,从机制上预防和控制贪污腐败行为。
为了进一步实现农村集体组织的会计规范化程度,我国财政部于 2004 年出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初步实现以计算机的电子记账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记账,并逐步实现算账、报账的电算化程度。此外,该制度提高了资金流通各环节的透明化程度,因此也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资源迅速在各基层组织的共享,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同国际接轨的步伐。
(二)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历程
会计电算化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 1979 年,那时电算化的试点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到了 1981 年,在长春一汽的专题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并在此后使传统会计处理流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吉林省也成为了我国最早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试点省份。但这个阶段,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主要是在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2001 年前后,农业部颁布了《关于逐步推广农经电算化工作的意见》,会计电算化工作才逐步在湖南省郴州市省地区试行。此后,全国各地也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与规范工作,在黑龙江省等地区开始了初步的尝试,但这个阶段的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
近年来,国家的各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努力的推进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但由于农村财务管理的基础较差,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全国 600 多万个村完全实现会计电算化必然会遭遇诸多难题。目前,在我国现有的 41 287 个乡(镇、街道)中已有 22.9% 的乡镇、街道实现了财务的电算化管理,进一步扩大会计电算化普及范围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农村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然会计信息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但是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有很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水平低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开展农村财务信息化的硬件条件。我国 1995 年实施以「金农工程」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期的进展,但以全国范围来看,东西部各地区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可达几倍,甚至十倍以上。这种差异性说明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落后,同时也造成了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发展缓慢的状况。
(二)财务软件功能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大区域(镇,乡,村三级)在选择财务软件时缺乏统一的标准,软件参差不齐,购买的软件不一致很难进行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统计汇总,无法保证数据的规范化,数据靠手工汇总层层上报真实性大打折扣,无法实时监控实时查询实时指导,无法保证信息的流畅,达不到管理信息化的效果。
其次,财务软件自身的功能不完善,单纯借鉴企业财务软件的应用模式很难符合农村财务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财务信息化的进程。
(三)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财务信息化能否顺利开展,人是关键因素,不仅取决于有关农村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涉及到当地干部、村民的素质。基层领导对财务信息化的认识缺乏高度,无法深刻理解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因此不可能有效地督促财务人员的工作,导致从核算到管理再到核算的链条无法衔接,无法推动农村财务信息化向高层次突破发展
作为财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农村财务人员往往需要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信息统计等工作集于一身,为了保证财务软件的正常运行,这就要求他们满足一定的素质要求,继而保障高质量财务信息的产生。但是目前农村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健,在人员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财务信息系统内控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成为财务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四)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均颁布实施了许多配合推进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法律、政策及地方性法规,但这一领域的法律体系仍不够健全,难以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指引和政策保障。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在实施农村会计电算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同时,执掌监管权利的农业经营管理部门虽然对农业经济领域的情况比较熟悉,但对于专业的财务会计知识并不熟悉,在监管过程中难免显得较为被动。
同时,农村审计工作不健全,审计工作没有真正落实,形式化表面化情况严重,主要表现在各村会计人员的互相审计或者乡镇派审计员审计,可以说是政府审计的不合理,建议引入社会中介的审计。
三、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对策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财务信息化的实施将是农村财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不单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必须全方位考虑和完善以下问题,沿着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轨迹,才能在我国稳健发展。
(一)统一大区域农村财务软件,屏蔽信息孤岛
软件开发公司应积极参与到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中来,协助政府和农业经济部门,开发中能充分满足农村财务需求,并集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的财务管理应用系统。并且以县为单位,大区域统一财务软件的种类,这样有利于同一主体间数据统计汇总,合理地屏蔽信息孤岛的现象,为农村财务的网络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农村财务信息化的深入推行和全面发展。
(二)依托「金农工程」,实现集成或整合
「金农工程」,旨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十多年的建设历程使得网络系统比较完善。财政投入的缺乏和网络资源的匮乏是以往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而现阶段应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有条件的农村应充分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强大的资金支持,快速推进农村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创造发展的硬环境
当前,为了迅速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有必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强大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所有的财务信息需求者都能够从这一平台上获得其渴望得到的信息。然而,这一平台的构建离不开以村、乡(镇、街道)的、县为结点的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结点的不同等级构建起来的三级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方向的信息流通,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数据库系统,并在该系统内实现跨地域、跨层级的信息的交换,这对于未来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来说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硬环境。
(四)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素质,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
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必要条件。农村财务信息系统需要计算机、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知识技能的融合,财政部与农经部应积极配合组织培养适合于农村经济环境下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可以和「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相结合,进行专门的人才培训。
国家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财务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不仅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还减轻了就业压力,为农村人才队伍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农村领导干部财务管理知识,加强财务信息化的认识,这样才能有利于监督指导财务人员工作,使农村财务信息化向高层次发展。
(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财务信息化的意识
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农村基层领导干部以及财会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甚至有人把这项举措偏激的理解为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恰恰说明,在进行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相关领导及群众的宣传、普及,没有及时的确保各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思想上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引导保持同步,这也成为了财务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通过大规模、多渠道的宣传来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积极影响、重要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到传统方式的弊端,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项改革举措。同时,还要对专业的财会人员和村镇干部进行相关培训,使其领会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精神,并在日常工作中像群众渗透实施计电算化的必要性,排除广大基层群众对这一举措的反感情绪,为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扫清障碍。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分层次解决资金投入
以往,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硬件设备的投入。许多基层组织对于购买打印机、计算机和相关配套设备表现得较为抗拒,因为不愿投入这笔资金而固执的沿用传统的财会处理方式。如果政府能够解决这笔资金投入,就可以解除基层村组织的后顾之患,同时还要确保这项资金的专款专用,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物质条件。此外,另一种压力来自财务操作人员本身,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学习使用较复杂的财务软件对他们来说可能非常吃力。因此,各级政府也应尝试与相关的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设计出更适合于基层农村组织的财务软件,以更简易直观的方式和更为简化的操作方式使财会人员能迅速入门并掌握软件的操控,缩短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方式过渡的时间,使得财会信息化的改革能够迅速渗入基层,落到实处。
农村财务信息化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化跨越性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农村财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完善财务监督系统,维护农民的实际利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惠萍,谷秋兰,周增光.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J] .中华会计学习,2010(1)
[2] 牛艳芳,曲吉林.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因素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6).
[3] 蔡蓉.浅析会计电算化在农村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4] 庄洪艳.论推动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J].现代商贸工业,2009(3).
[5] 张军.基于 Sass 应用模式,构建新农村财务信息化的路径选择[J].调研世界,2010(5).
[6] 徐维兰.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性构想[J].事业财会,2007(2).
[7] 牟小容.关于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9).
作者简介:徐静(1979-),女,吉林集安人,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