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失衡现象,农民投融资渠道单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野蛮发展等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法规缺失、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偏高与转移机制缺失以及农户金融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 现状 问题 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已经被推上了快车道,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农民致富奔小康已经不再是一种口号,新农村、新面貌、新的农村经济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加快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另一方面也突显出金融服务的缺失和滞后,使得长期困扰农村金融的非正规金融有了不减反增的趋势。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水平。但是由于国内农村地区广阔,致使一些农户申请贷款还是非常难,主要原因是农贷抵押的条件比较苛刻,信贷的额度较小以及限制资金用途等。这些条条框框无疑成为农户在贷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当农户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投入时,往往是向私人拆借或民间借贷来获得资金,这就造成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总量仍然很低,出现的金融风险难以控制。同样农户获得土地收获,资金有剩余的时候,只能进行储蓄,而没有其他低风险的投资渠道,而一旦将资金投放到非正规金融市场(地下钱庄)那么资金回收是没有保证的,出现的风险非常大,从而使农村金融市场更加混乱,出现了「农村『投资难』、『难融资』,『三农』经济发展资金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现象,这是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必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的投融资渠道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使农村内部资金完全在合理、合法的环境下安全运行,这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投资渠道单一
目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只存在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极少数正规服务机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在资金剩余时,只能选择银行储蓄,由于目前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对较低,因此,农民必然把手里的资金投放到非正规金融市场上去,比如「地下钱庄」、「资金互助会」等所谓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渠道,但这种不法经营的非正规金融渠道,存在的风险是最大的,往往导致农民资金损失惨重,甚至出现农村金融诈骗等严重问题。
(二)融资渠道有限
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是目前农村网点最多的,但是与城市相比,广大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相对较少,而且在农村不但涉农金融机构少,而且涉农金融机构所推出的涉农金融产品的种类也比非常匮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较小。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收益存在这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农村土地和房屋存在相关产权界定的缺失等诸多原因,造成农户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机构对贷款的相关质押物、担保人等规定要求,无法获得贷款支持。
(三)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野蛮发展
非正规金融市场在正规金融投融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以乡亲、好友、亲戚等的资金互助、相互拆借等形式出现,从而搭建起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的桥梁,这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确实为解决农村投融资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非正规金融机构根本不会在政府的金融监管范围内,政府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规模、运作和动向都缺乏相应的监控和有效管理,致使这些民间借贷隐患重重,最终会引发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情况下,资金相对紧张,这些非金融机构往往将筹集的农村资金投入到风险更高的城市资本借贷中。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法规缺失
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金融体系也逐步完善,但是针对农村目前的具体情况,金融法规、政策无疑有着漏洞和缺陷。尤其是针对农村信贷管理的法律法规,已经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的投融资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却相对滞后,给农村投融资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政策风险和管理空白。
(二)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不完善
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单一。几年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获得更多的收益,同时降低风险,已经对农业保险、担保、租赁、投资等金融服务产品有了很大的需求,但这些相应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市场又得不到发展,农村地区的保险、担保、租赁、投资等金融服务产品严重不足。
2.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匮乏。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结构单一,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农村得不到体现,农村信用社的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与城市金融机构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入非正规投融资渠道。在融资方面,农民通过农村信用社进行融资的环境相对有了改善,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由于数额较小、质抵押确权难度较大、手续繁琐等都制约了农民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转而向非正规金融市场进行融资。
(三)农村金融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缺失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抗风险意识逐渐提高,农业保险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农业保险无论在农户的覆盖范围方面还是在产品的深度方面,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业范围来说,农业保险的发展还是缓慢的,乡镇企业和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农户金融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模式,农民在长期发展中很少接受金融知识的教育和自我学习,更重要的是金融服务的供给在农村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农民对金融的认识还严重不到位。因此,农村地区的资金作用方式选择、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评估、预警和控制都处于起步阶段,远远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对金融意识基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龚明华.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刘云生.农村金融与反贫困-理论、实证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年 9 月.
[4]张庆亮.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年 1 月.
[5]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华夏出版社,2008 年 8 月.
作者简介:马文科(1970-),男,汉族,甘肃平凉人,中国人民银行华亭县支行经济师。
作者 马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