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强化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作者
作者

【摘要】随着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出台及在全国范围事业单位的推广、应用,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预算编制、审批复核、资产管理及内部审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事业单位贪污舞弊风险。但在事业单位实际执行规范过程中,仍存在内控理念淡薄、考核机制不健全及人才缺失等问题,亟待事业单位通过不断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予以解决。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制度 意义 问题 途径

一、加强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促使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首先,通过将固定资产申请人与采购人分离及对采购申请进行可行性分析、集体决策审批等内控手段,可以降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贪污舞弊行为发生概率,避免资产重复采购给财政资金造成浪费。其次,通过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及与财务账簿进行核对,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安全。最后,通过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进行审批,在规范资产处置程序的同时,减少因部门、个人利益造成资产浪费。

(二)保证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规范化、科学化及执行到位

通过建立预算管理部门及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保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改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差异及不足,促使预算管理目标执行到位,提高事业单位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三)为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提供环境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不但需要领导及各部门对其工作积极的配合,而且需要事业单位具有科学的财务核算、资产管理、预算编制、不相容岗位分离等内部控制制度,并且得到各部门及所有工作人员的认真执行,以为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发挥监督作用提供环境。

二、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内部控制理念尚未形成

首先,事业单位法人方面,多数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及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等方面,未根据规范要求在本单位内部建立内控制度及成立内控小组或者盲目照搬其他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导致制度缺少必要的可执行性。同时,由于一把手领导未担任内控小组组长,致使各个业务部门及全体员工未能给予内控工作必要的配合。其次,各部门及工作人员方面,个别业务处室、员工中存在内控工作只是「表面文章」且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执行中只要走走过场即可等错误思想,该思想严重阻碍着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及作用的发挥。

(二)内部控制制度内外部考核机制缺失

一是内部监督方面。首先,个别事业单位出于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原因考虑,未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对于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性及执行有效性缺少监督。个别事业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但由于中介机构职业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其审计结果缺少强制性,无法真正发挥内审监督作用。其次,多数事业单位未建立内控考核指标,无法发挥考核工作对于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顺利执行作用。二是政府监督方面。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由同级或上级审计、财政部门负责,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及违反条例定性相对复杂,同时,由于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缺少内控知识,促使审计、财政部门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多以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为重点,极少涉及预算单位内控审计,无法发挥审计工作对于督促预算单位制度建立及保证制度顺利执行的作用。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业务能力方面。我国多数事业单位财务岗位由即将退休或其他处室调入的工作人员负责,普遍学历偏低,加之专业限制及平时工作中未能及时关注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出台,导致其在具体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中出现偏差,无法真正发挥内控制度在规范会计核算、查错防弊等方面作用,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及执行随意化、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固定资产报废未经财政及主管部门审批等。二是职业道德方面。个别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出于领导授意或个人追求经济利益等目的,不惜违反职业道德编制虚假会计凭证或串通舞弊、侵吞国有资产,导致设计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严重扰乱国家财经秩序,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强化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运行环境

一是在充分听取各业务科室及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自身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本单位工作人员内控意识,形成各部门、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内控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内控考核机制。制度中应明确各处室、工作人员在内控工作的具体职责、权限,避免各处室或工作人员因职责不清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在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内控考核机制,将内控执行情况作为部门年终责任目标完成及个人晋升的重要参考标准,促使各业务处室及全体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内控制度。

(二)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重视程度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需要得到各业务科室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因此,事业单位法人应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带头重视本单位内控工作,在经费保障、人才指派等方面给予内控工作必要的支持,并督促内部各业务科室积极参与内控培训与经验交流活动,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差异及时向内控管理机构反馈,既保证事业单位内控工作顺利开展,又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内控工作积极性。

(三)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内外部监督

一是内部监督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成立内部审计机构,由该部门负责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合理性及执行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汇报,同时,加强对差异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其次,事业单位应通过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等购买服务方式,对本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内控执行等情况进行审计及业务咨询,并积极对审计报告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二是外部监督方面。本级财政、审计部门应定期开展预算单位内控专项审计,并在审计前认真学习内部相关文件及制定审计方案,提高内控专项审计能力。同时,审计部门应加大违反财经法规行为处罚力度,审计中应保持必要的客观性、公正性,避免因「托关系」、「走后门儿」影响审计公允性。

(四)充分发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控制作用

事业单位应不断强化预算编制、审核、差异分析、绩效考核等过程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预算在控制支出、避免资金浪费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首先,在预算编制方面,事业单位应提高预算指标精细化水平,严格按照财政部门制定的人员及办公经费定额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同时,细化专项经费资金项目,使项目资金预算符合实际。其次,对于各业务处室在具体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差异应及时进行汇报、反馈,总结超收、超支原因,为下年度编制预算提供依据。最后,事业单位内部应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将预算执行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个人晋升的重要标准,调动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五)建立内部牵制、审批制度,降低人为贪污舞弊机率

一是事业单位应建立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对于关键岗位进行分离,使各个岗位形成内部牵制,特别是明确货币资金岗位责任,不得由一人掌管办理支付所需所有印鉴,加强出纳、印章及签章管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防范舞弊、降低财务风险等作用。二是建立内部审批制度,明确各个业务处室所具备的审批权限,规定银行账户开设、资金支付、对外投资及购置、报废固定资产必须经审批人签字方可执行,对于大额支付或重大投资、资产处置必须由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决策或审签。


作者 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