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作者
作者

  【摘要】伴随我国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只有建立、健全并执行极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在阐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发展阶段及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给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 问题 改进措施
  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础,保障了企业目标的实现。随着中国转型经济纵深推进,我国企业只有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企业的基业长青。尽管目前国外针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为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基于中国情境探讨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也极为必要。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含义及发展
  所谓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CSCO会将内部控制分成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以及相关法律和法规的遵守三个方面,并强调内部控制是一种过程或为达到结果的一项工具,其本身并非结果。
  内部控制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1936年之前),内部控制诞生于封建统治阶级采用的分工牵制和交互考核的方法,在1936年,美國会计师协会在其发布的文告《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审计》中第一次使用了“内部控制”这一专业术语。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内部控制在这一阶段被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部分。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结构被划分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三部分。内部控制框架阶段(20世纪末至今),1992年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框架》,该内部控制框架目前也已为许多企业所采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具体表现为:首先,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也日益复杂,管理者必须依赖各种报表分析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其次,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检察复核功能可以保护企业避免人为过失所导致的损害,并可降低错误及舞弊行为的发生;最后,企业审计人员的多数审计案件需依赖委托人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Meigs et al(1989)认为内部控制的基本作用是促进企业的有效营运,确保企业各部门均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具体而言,这些作用可分为四点:加强财务及营运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防止各种资源浪费及盗用、促使各部门有效贯彻企业规章及政策。另外,Colwell (1991)指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西方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较早,不仅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并且主导着国际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实践时间也较短,其认识水平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整体理论构架尚未形成。就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与应用而言,我国企业在整体上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薄弱。我国大多数企业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重要性,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尽管有些企业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然缺乏整体规划,难成体系,因此很难起到规范公司经营活动的作用。第二,组织机构设置存有不足。一方面,我国部分企业在人员的聘用上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未能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使得在员工队伍中难以形成一种很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对横向间的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协调性较差。第三,缺乏实质性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却存在非自愿性组建、独立性不够、依靠行政干预等弊端,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第四,会计责权不对等。我国《会计法》要求会计不仅要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而且也要为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这种双向服务机制使会计的经济责任和义务远大于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将会计置于了一个两难境地。第五,企业产权关系不明。在我国现阶段,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甚至是有形无实,有不少企业董事会成员和经理成员高度重叠,导致企业权责不清,内部控制的受益主体较为模糊。
  四、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改进:
  第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企业本身应当通过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强化内部审计等措施来健全内部控制;另一方面,企业需促使政府、注册会计师所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到外部环境建设中,通过外部的监督约束机制推动内部控制趋于完善。第二,重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一方面,企业应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其专业管理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重视“人”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员工正直、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从而保证其它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第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并及时反馈有关执行结果的资讯,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第四,明确会计责权。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会计法》中对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要求进行修改,使会计人员摆脱两难境地;其次,在已有的会计法基础上,细化会计责权,从而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最后,企业也应将财务与会计分设为两个基本部门,明确划分二者的职责。第五,强化外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审计两个方面。政府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进行监督:建立内部控制的法律规范及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社会审计可以促使企业对内部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3]Meigs B M, Whittington O R, Pany K J, Meigs R F. Principles of Auditing (9th) [M]. Homewood,IL:Irwin,1989.
  [2]Colwell P F. Vacancy Management[J].Journal of Property Management,1991,56: 42-44.
  作者简介:李玉宁(1979-),女,山东人,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会计。
  


作者 李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