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作者
[摘要]本文在分析COSO报告框架下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以及我国现阶段企业普遍存在的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及原因后提出建立严密内控体系的建议,以此希望能帮助我国企业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关键字]中国企业 内部控制 完善建议
从国际性大集团在财务丑闻中的轰然倒塌,引起世界级的股市多米诺骨牌效应,到国内的中小企业在低水平的内部管理中止步不前甚至惨烈退出……不胜列举的事实使得各经济主体都意识到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不论是飞速发展的经济环境还是严密的监控措施都是促进内部控制日臻完善的重要力量。
一、COSO报告框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要求
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发布新的COSO报告《企业风险管理一整体框架》。先后就内部控制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新的报告在原有基础上将内部控制5要素扩展到风险管理8要素,并在原有的内部控制基础上把目标提高到战略层面,强调管理与控制理念的融合,并说明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
新COSO报告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与完善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不仅要求企业管理者理念的全新转变,更重要的是一步一步严密的部署行动。上至企业的管理层下到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参与者,甚至是外部审计人员、财务分析师、债券承销商、新闻媒介等都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创造我国GDP总量四分之三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比国外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短5-9年。这与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一意孤行、党同伐异搞裙带关系、封闭自守家族决断的现状不无关系。内部控制的滞后甚至缺位是影响我国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纵观企业的沉浮进退,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当局认识不足,内部控制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
在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控股股东“一股独大”,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现象屡见不鲜,内控制度一片空白,或者只流于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更有甚者的是有章不循……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企业在悄然无息中自取灭亡。
2.人为错误、越权管理
我国的企业中,国企的高度垄权是限制内部控制的致命弱点,管理人员的一句话也许就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面貌,而创业型企业则很多属于家族式管理现状,创业者大多是长期在商场摸爬滚打的商人,对内部控制的设计知之甚少。由此可见,一个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是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
3.内控制度缺乏科学性、连贯性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重钱财轻人员素质,重经营、轻管理,没有树立持续进行内部控制的理念。部分单位就算有内部控制规章也是以让位于业务经营的事后补救措施为主,全面的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意识亟待广大的企业管理者学习以及贯彻。
4.公司内部缺乏制衡机制
数据显示,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比例为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比例为78.2%,由此可见,内部人占我国公司董事会的绝大部分,作为法人治理的核心,董事会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治理结构只要有一天还是权责不分,内部控制都只会是“空中楼阁”。
5.内控制度执行、监督不利、奖惩力度不够
有效的控制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行与监督,明确的责任分工、有力的奖惩措施以及对内控任务的合理量化都是建立有效内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企业内部的分工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完善致使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工作混乱,员工对上级的指示阴奉阳违,甚至损坏企业利益中饱私囊。这些都是阻碍企业健康发展重要因素。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
(1)强调风险管理意识,拓展内部控制目标。思想远比方法更重要,只有認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才能真正做好企业内部控制。COSO报告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包括经营目标、战略目标、报告目标以及合法性目标,而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则仅限于合法性目标和报告目标,正是这样的差距导致了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众多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强调风险管理意识,企业要对内部控制高度重视。
(2)重视企业的内部环境建设,强化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内部环境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优劣的基础,包括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偏好、董事会监管等。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措施实施的保证。董事会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健全董事会的监督功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根本。充分发挥董事会的监管作用,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在被监管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3)优化人力资源,为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有效保障。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是否拥有事半功倍的内部控制体系以及制度的执行效果都是企业人力资本优劣的体现。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仅指企业的管理人员、董事会或者是内部审计人员,也包括每一位员工。树立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感,让其知道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是建立高效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保障。
(4)加强监管和激励,提高内控效率。在我国企业内部环境较差、缺乏有效治理机制的情况下,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必须依靠企业内、外部的共同监督以及层次分明的公司激励机制。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的了解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改进相关的控制措施和环节是完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同时,对公司员工的表现予以客观的评价与合理的激励是促进公司内部控制不断优化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应唯,袁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郑石桥,内部控制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浪花(1988- ),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张跃芳(1988- ),女,汉族,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作者 陈浪花 张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