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融合的作用分析

作者
作者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当中,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体现得还不够明显,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与上海、北京这两个政治金融中心相比差距更大,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北京、上海先进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提高这三个产业对 GDP 的贡献度。

【关键词】山东省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当中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独立的、直接的服务效用。生产性服务业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当中,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货物运输,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这几类服务行业。

一、「生产性服务业」政策性现状

「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和外延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2006 年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十一五」规划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被确定为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2011 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则提出,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国务院 2014 年 7 月 28 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现阶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生产性租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

二、山东省生产服务业占 GDP 比重与其他省比较

根据国家 2016 年统计年鉴,去除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城市,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因此,这里选取与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相近的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三个对象,运用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对比分析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性差异和发展趋势(如表 1 所示)。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重稍微落后于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比重维持在 34% 左右,山东省比重较低为 31.07%。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虽然高于浙江省,但生产性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明显低于浙江省。与其他三个省份相比,山东省传统生产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服务业仍然占 GDP 比重较高,但金融业比重偏低,山东省金融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另外,新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 GDP 比重较低,合计共占 4.03%,广东、江苏、浙江省两个产业比重分别为 6.67%、6.73% 和 6.62%,均保持在 6% 以上的比重,差距明显。总体而言,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体现得还不够明显,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层级不高,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部门的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够。

三、山东省生产服务业占 GDP 比重与上海、北京比较

上海、北京大城市代表着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城市功能完善,服务业发展迅速,通过对比上海、北京,可以发现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表 2 可以看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重是 53.63%,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重是 62.47%,山东省仅为北京的 50%,服务业内部结构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上海、北京。山东省生产服务业占 GDP 比重与上海、北京比较,差距最大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北京、上海是中国政治和金融中心,这三项产业比重高也属正常,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北京、上海先进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提高这三个产业对 GDP 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1]郭宇,刘安炉.九江与长江经济带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32):1-2.

[2]张彬.西南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35):93-94.

[3]邢启顺.西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及其社会文化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基金项目:本论文来源于课题「我省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介绍:滕延秀(1983-),女,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会计系,讲师,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作者 滕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