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下的银行资产配置趋势

作者
作者

【摘要】2013 年以来,银行业在发展传统借贷业务的同时,为扩大盈利、规避监管,积极发展同业、理财以及各种表外业务,带来大量利润的同时,多层嵌套和加杠杆也积聚着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去杠杆进度加速,这些创新业务模式恐难以为继。2017 年下半年,十九大确立「双支柱」宏观调控体系和金委会的建立开启了新一轮更勐烈的管控风暴,两个月的时间内密集发布多项重要文件。目前商业银行主要资产投资方向如何,严监管环境下的银行业将如何配置资产,能否回归存贷业务为主体、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对债市又有这多大的影响。

【关键词】监管 银行 资产配置 杠杆 系统性风险

一、从宏观视角看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及趋势

表内资产配置方面,大型银行资产结构稳定,中小银行偏好股权及其他投资。通过分析存款行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方向可以发现,2015 年至 2016 年底,银行业整体的贷款与资金运用总额之比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期股权及其他投资占比明显提升,在存贷利差缩小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倾向于将资金投向盈利性相对更高的股权及其他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形式多样,包括资管计划、同业理财等,在 2016 年以前规模增长较快,严监管时期规模增加放缓甚至减少说明监管取得一定的成效。2017 年初金融去杠杆加速与严监管迫使银行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稳定性更强的债券,因此 2017 年初至今债券投资占比上升,股权及其他投资比例下降,贷款也略有上升。单看大型国有银行,贷款和债券配置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说明严监管对于中小银行的资产配置影响较大,而大型国有银行并不需要显着调整资产配置比例以适应监管指标。

商业银行持有国债增速保持稳定,持有政策性银行债增速下降。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持有国债同比增幅达到 20% 以上,此后在 2014 年前后下降并保持在 10% 左右的水平,而政策性银行债持有量增长呈放缓趋势,国开债和进出口银行债持有量增速分别在 2015 年 7 月和 2016 年 5 月由正转负。从债券总量增长的角度无法充分解释商业银行增持国债和政策金融债的下降,因此需要从银行资产配置的角度分析。政策当局引导金融机构尤其是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脱虚向实,大型银行将更多资金用于配置信贷和购买信用债,更多地助力实体企业获得资金。因此信贷和债券投资规模呈稳定增长趋势,在债券投资细项上,信用债投资比例提高,这一结论和我们上面所看到的债券占比稳定上升以及贷款占比停止下降一致。

监管风暴成效大,理财业务规模下降幅度明显。2016 年以来一行三会重视控制银行理财规模的过快增长,2017 年 4 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同业业务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范围,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要求重点关注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截至 2017 年 6 月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同比增长低于 10%,而环比自 2016 年底就出现了负增长。此外,银监会发布的《银行资金空转减少的势头继续保持和巩固》中提到,2017 年 8 月理财产品同比增速降至 6.5%,如果这一势头保持,2018 年理财规模同比增速大概率已经进入负增长。银行同业专属理财产品在 2017 年出现大幅下降,由 2016 年末的 59900 亿元下降至 2017 年 6 月的 46100 亿元。根据 DM 同业平台发布的 2017 同业理财半年报,同业表外业务回归表内明显,同业理财规模大幅下降,2017 年 12 月末参与机构数量较 6 月下降近 4 成。

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控制良好,各类型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均进入负增长。虽然缺乏 2017 年下半年理财产品规模数据,但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和市场利率的利差缩小,同业理财规模加速收缩,我们可以预计 2017 年下半年理财产品规模大概率保持环比负增长的态势。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占比最高,环比增速下降最快,或将成为拉动理财产品总规模加速收缩的主要力量。

二、不同规模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结构和表外业务规模的变化

五大国有银行存放同业规模缩小,短期债券持有增加。经过对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公布的年报和半年报数据的整理后发现,从 2016 年下半年开始,五大行银行间存放同业规模明显下降,交易性金融资产中债券投资保持高增长。不同银行间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如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存放同业资产下降很迅速,而工商银行仍然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行的交易性债券投资中,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和金融债占比较大,信用债投资的规模和增长均并不显着。五大行资产负债表其他主要资产科目并没有显着变化,信贷规模增长贡献了总资产规模增长的 50% 以上,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增速稳定。五大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金融资产配置保持以长期债券投资为主的格局,同时短期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上升,一方面是受表外业务回表的推动,另一方面与符合监管指标情况下控制期限错配,增加银行盈利能力有关系。

股份制银行存放同业规模大幅下降,交易性金融资产高速增长后稳定。我们选择了中信行业分类股份制银行的 8 家上市银行,分别为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和平安银行,分析财报中各资产项后发现,最能体现同业理财监管对股份制银行影响的指标是存放同业规模和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的变化,这与前面分析的五大行财务数据相一致。从财务数据走势分析,股份制银行和五大行基本一致,但从时间点看,二者走势存在时间差。五大行存放同业科目在 2015 年至 2016 年年中达到高点,随后存放同业规模开始快速下降,而股份制银行该项在 2016 年底达到最高,可以解释这一点的是监管部门对同业业务规模的控制首先从五大行着手,进而涉及到股份制银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预测,在去年 9 月至今同业监管重炮轰击下,存放同业规模或将继续缩减,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或将大部分流向交易性金融资产,增持债券和权益证券。

表外业务规模扩张过度,预计 2018 年将进入规模缩小期。2017 年 7 月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2016 年末银行业表外业务余额为 253.52 万亿元,较 2015 年末提高 12.04%。根据五大行定期报告计算,2017 年上半年表外项目余额增长达到 8%,超过了 2016 年增速。2017 年下半年表外业务的无序扩张更加受到重视,银监会明确提出引导表外业务回表,因此可以预计未来表外业务规模或将步同业理财业务的后尘,出现较大幅度的规模缩减。

三、2018 年商业银行将如何应对不断加码的监管

2018 年伊始,一行三会出台的监管文件从频率到强度均和 2017 年下半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1 月 13 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以下简称「银监发 4 号文」),就文件内容而言,可以看做是 2017 年 3 月以来「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的升级版。银监发 4 号文对银行业的规范很全面,对于商业银行资产端结构调整有影响的主要集中在第 3 条和第 6 条。第 3 条禁止违规开展同业、理财、表外、合作业务,严格控制影子银行业务,进一步限制多层嵌套。2017 年下半年,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规模已成下降趋势,表外业务规模也不再快速增长,可以预计 2018 年同业、理财业务规模下降将成趋势,表外业务回归表内也几乎成为必然事件。第 6 条提出了不准违规开展存贷业务和票据业务,引导商业银行回归表内信贷。

表外业务回表后资本充足率要求叠加资产端规模的限制或将挤压债券配置空间。严监管下银行同业、理财等业务规模仍可能面临较大的收缩压力,各类资产回表将增加总资产规模,这就对银行保证监管部门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维持合理的资本充足率,银行可能减少对流动性较低和存在风险的债券。其次,金融去杠杆不断深化,重点控制负债项目的过度扩张,将引起负债端更加紧张,与此同时也将限制银行资产端总体规模银行可能通过减少持有债券来对冲表外业务回表带来的杠杆率的上升。从资产结构上看,债券配置空间减小,信贷业务规模有望上升,加之银监发 4 号文对违规信贷的监管和控制,银行或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融资;从银行盈利能力上看,债券和其他资产配置比例的下降可能限制银行的盈利水平。

作者简介:郑焕欢(1991-),男,汉族,江苏丹阳人,毕业于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政策和理论。


作者 郑焕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