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行电子档案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作者
作者

随着金融电子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中央银行各级分支行的信息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基本建立了方便、安全、高效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实现了基层央行业务处理、信息传递的电子化、网络化、标准化。电子化应用已渗透到央行业务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升了央行各类业务处理效率。同时,现代化的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档案领域。尤其是随着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在人行业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原来以纸质格式承载的各类文件、数据报表以及其他文字资料逐步被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电子格式所替代。2005 年 4 月 1 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电子档案被赋予与纸质档案相同的法律地位,电子档案的应用将取代实体档案已成为未来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因其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多种信息媒体的相互继承性;对系统依赖性等特性又决定了它在保存与维护管理方面的新要求与复杂性。如何保存、管理维护电子档案,使之安全、可靠并永久处于待用可用状态,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需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基层人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基层人行的电子档案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由办公自动化系统办结后导入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正式公文文件。二是电子化的会计档案。三是磁盘,光盘上刻录储存的文档、图片、录像,以及数码设备记录的视频音频文件等电子资料。前两部分电子档案内容,涵盖了当前各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它们得到规范管理,才能保证档案资料的科学、安全、合理应用。而其他文字图像资料,包括反映系统各部门工作总体状况和阶段性状况的各类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经验材料、数码照片、音频视频等,作为对前两类档案资料的重要补充,对工作历史也起着同样重要的文献作用。相对传统的纸质文件及其档案管理已能普遍理解和接受,但电子文件及其档案管理电子化对基层人行来说还是一个新课题,与以前的纸质文件为主的档案管理有着质的不同。电子文件的收集和归档的范围非常广泛,当前档案数字化的内容既包括档案目录的数字化。也包括载体档案的数字化(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等)的数字化。受人员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当前档案数字化工作进展较为缓慢,达到完全统一归档,精细化管理的难度较大。

二、基层人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应用在基层央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的软件和完善的制度要求,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档案管理工作中,重视传统档案管理而轻视电子档案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从事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电子化推广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观念陈旧、意识淡薄,认为档案还是纸质的妥当,对操作应用技术要求更高的电子档案的比较排斥,二是工作意识的滞后。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管理只停留在以前对纸质文件管理的水平上,其工作程序、工作方法没有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工作管理中不顺畅、不方便。三是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的滞后影响电子档案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缺少专用的电子档案管理设备和专门的存放电子档案的场所和装具。当前使用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操作繁琐复杂,难以上手。

人员技术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要求文档人员既要具备档案业务知识也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档案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基层行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基本上未经过档案管理专业教育和培训,管理业务尚不够精通,且计算机专业水平不足,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错误删除有用的文档,或因病毒和误操作(如不小心格式化硬盘),造成数据损害、损失甚至造成系统的破坏崩溃。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承担的程序和数据维护,包括电子档案载体和专门使用的装具进行检测与维护等职责,只能完全依赖于科技人员,而科技人员缺乏足够的档案管理的相关培训,不具备档案管理的经验与专业技能,对档案管理人员遇到的某些问题又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由于当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应用的复杂性,一旦在管理应用上遇到疑难问题时,双方难以做到「有机融合」,协作时容易出现「断链」。

电子档案的推广应用使档案保密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首先使得保密工作的内容拓展。由于信息的记录载体和传输保存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保密工作除了要继续保证纸质档案的安全外,还要保证无形的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既要重视秘密的静态管理,又要重视秘密的动态管理,要贯穿于电子档案信息存储、处理、传递的全过程。其次使保密工作难度加大。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失泄密渠道不断涌现,失泄密途径日益增多、失泄密速度变快、且不易被发现和难于检查。由于信息的共享性、网络传播的快速性,档案信息一旦泄密,便可通过网络迅速传输,无限扩散,其恶劣影响面之大,产生后果之严重,无法估量。电子文件、电子档案随时面临种种严重复杂且隐性的泄密风险,大大增加了档案保密工作的难度。三是保密技术要求提高,现代数码设备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仅靠传统的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保密工作的需要。传统的纸质等档案,只要把档案锁好,不丢失,不让无关的人接触,就可保证不泄密;由于电子档案在应用操作中具有易于修改、下载,复制,剪辑、粘贴、移动和重新编机组合等特点。因而在发送、接收,保管、归档和提供查阅的等过程中都容易发生泄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每个环节都要具备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

电子档案管理缺乏统一的制度,操作不规范。各个科室对电子文件资料的重视不足,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汇报材料、经验材料、数码照片、音频视频等电子资料文件一般都是由制作者、使用者或接收者自行创建,收集,和保存。而分类组合,归档立卷,编目着录等环节完全缺失。也未进行备案后交给档案管理人员统一保管,由于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理离性以及机构调整人员变动、办公设备移交、更新等原因,极易造成电子文件资料的流失,影响电子档案的长久保存和开发利用。由于对非实体的档案操作和管理制度相对缺失,在管理上无规章可遵循,使工作人员对电子档案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要么乱丢乱放、随意删除销毁。要么归档不及时,交接无手续,常常处于自主管理和自由处理的状态。

三、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是转变观念,积极推行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办公自动化的应用,给传统的办公形式带来了重大变革。日常业务处理的电子化产生了诸多电子文档、邮件以及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的档案,在当前,这种档案具有比传统的纸质形式档案大的多存在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电子档案的科学分类、整理和归档可为今后的查考利用带来许多重要的文字和数据、声像资料,能够做到快速、方便的为领导决策和各项工作提供准确、全面的凭证与依据。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必然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者结合将会越来越紧密。所以,尽快转变观念,积极推行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对提高基层单位管理水平,科学的分析历史资料和数据,以便及时、准确的作出决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实现电子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档案法》、《保密法》等相关法规,并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电子档案管理措施,规范工作程序,从电子档案的资料的建立、收集、整理、分类、立卷、归档、查阅,直到最后的鉴定、销毁每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明确档案管理负责人,兼职、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对电子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制定科学、合理及符合工作实际的统一的归档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基本结构标准,为全面实施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效用管理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对电子档案所依赖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储存环境的建设与基础档案的电子化管理。首先要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引进适合当前工作特点,操作便捷的档案管理软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对新产生的归档文件及相关资料进行电子化处理,并遵循固定的标准格式对图片、照片音频视屏材料以磁盘和光盘进行鉴定分类、着录标引、信息组织、系统设计、已有格式的转换、最后统一纳入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对以往的各类档案资料尽快通过扫描,数码摄录等方式进行电子化处理,以磁盘、光盘为介质的形式进行归档,并分门别类的进行着录编目,设定查阅权限、保密级别和编码存执。采用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硬件设备,营建适合磁光介质保存环境,强化防磁、防火、防病毒设施的完善与维护,保证电子档案载体和贮存介质的安全稳定。确保内部网络环境的安全,加强权限管理,通过安全认证、数据加密、信息隐藏等数据确保电子档案在传输和查阅过程中的安全。

四是强化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设置分级管理权限,杜绝非法访问和随意删改等情况发生,确保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建立重要电子档案数据异地备份、事故应急系统和灾难性恢复系统,制定应急管理机制,保证计算机系统发生灾难性故障时档案数据库信息的恢复。提高认识,增强对电子文件的保密观念,充分认识到新形式下保密工作的紧迫性和严峻性。强化对保密操作规程和加密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档案保密的规章制度,使电子档案保密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加强电子档案安全保密的科普宣传、保密观念教育、保密技术教育。定期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技术支持人员,学习安全保密技术知识,了解泄密的原理及预防办法,提高安全保密技术技能,掌握和使用最新的防窃密技术,严防电子档案泄密事件的发生。

五是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努力推动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变革,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培训教育,使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者成为不仅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及相关的管理知识,又能掌握诸如数字化技术、信息存贮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迅技术等技术。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分析、利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胜任电子档案的建设、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各方面的工作。


作者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