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作者
作者

【摘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运用得当对企业拓展市场,压缩库存有一定作用。但它是一把「双刃剑」,管理不当,造成坏账,影响经营,拖垮企业。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应收账款形成的内外部原因,提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 问题 原因 措施

应收账款作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重要资产,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状况。管控得力,发展迅速;管控不力,发展迟缓。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企业因下游企业拖欠应收账款而破产倒闭。应收账款管理则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与经营行为。因此,研究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应收账款问题的成因,寻求应收账款问题解决之道,既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有可预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非上市企业因信息渠道限制难以获得准确的应收账款数据,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数据则相对公开透明。根据上市公司数据统计,截至 2017 年二季度,A 股上市公司营业收入金额为 9.46 万亿元,应收账款余额达 4.15 万亿元,占比达 43.87%,平均水平高于欧美国家同类指标 23.87 个百分点。日益高企的应收账款反映出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应收账款质量有待提高

企业为抢占市场,压缩库存,赊销是经常采用的营销策略。赊销作为信用免担保经营行为,存在巨大经营风险。数据的定量分析更能精准的反映出应收账款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应收账款余额大。根据对 2015 年度 A 股 678 家上市公司财报进行的统计,应收账款余额高达 5594.98 亿元,其中有 9 家公司的应收账款超过 100 亿,余额之大已经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另一方面是应收账款账龄长。根据对上述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其中有 244 家公司具有账龄在 5 年以上的「高龄」应收账款。依据国际会计准则,账龄在 3 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应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但是上市公司为美化报表,虚增资产,依然将其进行挂账处理。应收账款的质量大打折扣。

(二)档案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企业销售人员主要是依据销售业绩决定劳动报酬,在利益驱使下销售人员在部门间、企业间、区域间频繁流动。作为销售人员往往掌握着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资料,例如供销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供货合同、重要凭证、票据、印章等。但是,企业未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应收账款进行集中归档处理,应收账款资料分散于销售人员。在调岗、离职期间,销售人员未办理应收账款资料的交接手续,将其遗失、销毁、甚至据为己有以谋取不当利益,造成应收账款清收无据,维权困难,形成呆坏账。

(三)财务管理水平有待完善

非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主要是家族成员,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主要是职业经理人。前者受经营者管理能力的制约,后者受股东对经理人业绩考核制约,造成应收账款管理上存在漏洞。具体表现在,大部分企业未设置应收账款管理机构,未在事前进行客户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事中审批信用额度、完善档案管理,事后健全对账机制、加强催收控制。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经营者往往扮演了事后「救火队长」的角色,甚至有时是应收账款的「制造者」,通过制造集团内部关联交易人为调节利润,增加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

二、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来剖析。

(一)外部原因

1.供求关系。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制约供求关系。当商品供过于求,供求关系失衡,为求生存发展,低价、赊销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压缩库存的最简单易行的竞争手段。无序的竞争导致企业「不做赊销,坐着等死;做了赊销,死的更快」,但是经营者都不愿做第一个倒下的企业。因此,当赊销成为竞争的必选项,应收账款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

2.信用环境。在以「熟人社会」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个人信用上强调「民无信不立」,商业文化中强调「无尖不商」让利于民。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原有的信用体系遭到破坏,新的信用环境尚未形成。与商品经济配套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系统尚未健全,信用服务行业尚未建立,给失信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原有的「无尖不商」逐渐演变成被部分商人奉若圭皋的「无奸不商」。具体表现是,部分下游企业故意拖欠上游企业应收账款,把拖欠当作企业自身实力强的表现,借机无偿侵占上游企业资金,增加上游企业应收账款。

3.法治环境。我国的法治环境经历了由「法制」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过程。改革开放初期,法律制度的建设尚不健全,「法制社会」强调的是有法可依。党的十五大才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法治强调的是执法必严。但是,完善法治尚需时间,法律出现了「执行难」的问题。在民间存在「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说法,因此「执行难」成为制约企业通过法律途径清收应收账款的「瓶颈」。

(二)内部原因

1.片面追求利润,忽视现金为王。我国企业往往为了扩大市场而片面追求利润。这里面有深层次原因,那就是融资难。非上市企业有了利润指标,才能在金融机构获得融资;上市企业有了利润指标,股东才能对经营者满意,股民才愿意购买企业的股票,完成企业的市场融资行为。因此,企业的经营者有意或无意的忽略了经营风险,单纯追求利润指标。企业的利润是纸上富贵,企业的经营讲现金为王。无现金流入的企业就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难以维系正常运转。

2.重销售轻回款,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在市场上,价值规律是指挥棒;在企业里,绩效考核是指挥棒。企业重视利润,在「业绩为王」的考核体系下,营销人员为求自保,满足考核指标,不惜用「赊销」来获得客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其结果是赢得了市场,失去了现金,增加了风险。绩效考核轻视清收工作,造成应收账款处于营销人员不愿管,财务部门不想管,其他部门不用管的局面,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

3.机构设置不健全,账款管理有盲区。企业初创时期,受制于企业财务成本,未设置应收账款管理机构。企业发展壮大,重视销售机构设置,销售顺风顺水,掩盖了应收账款风险,应收账款管理机构设置成为管理盲区。当企业发展到应收账款金额巨大,经营者意识到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时,管理部门出现职责划分不清,相互之间推诿扯皮,均不愿接手处理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的局面。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设置,建立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应当成立信用管理机构,建立前中后三位一体管理机制:在事前,对拟合作企业自行或委托外部机构开展尽职调查,了解拟合作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生产情况,选择诚信度高的企业进行合作;在事中,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对合作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其生产动态;对合作企业的应收账款进行账龄分析,按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区分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在事后,属于次级、可疑、损失类的清收难度较大的应收账款打折转卖社会机构或委托专业律师进行诉讼清收,实现企业资金的回流。

(二)完善考核机制,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

在考核机制方面,将营销人员的薪酬分为固定薪酬、业绩奖励、风险保证金三个部分。固定薪酬按月进行发放,业绩奖励根据营销情况进行发放,风险保证金根据资金回笼情况按比例发放。绩效考核机制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写入劳动合同,报备当地劳动监管部门备案。同时,加强应收账款内部审计,对有过错员工开展责任追究,记入个人档案资料,监督员工履行应收账款管理职责。

(三)树立风险意识,实现资金快速融通

企业经营者树立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意识,改变重营销轻回款的经营管理理念是最有效的事前防范措施。同时,可以采用一定的融资手段,尽量减少应收账款对企业资金的占用。首先,与企业的合作中,通过现金折扣促使合作方采用现金结算;若不接受现金折扣,可以选择银行承兑汇票。这既能降低合作方一次性付款的压力,又能实现应收账款的银行信用保证。银行承兑汇票期限常见为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现金回款时间确定。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可在银行或市场贴现实现资金回流。其次,如果采用非银行承兑汇票结算,可选择其中信用较好的合作企业的应收账款在金融机构办理应收账款质押或保理业务,赋予金融机构对应收账款的追索权,提前实现资金回流,降低自身催收难度。最后,企业可以将清收难度大的应收账款转卖给社会机构,由专业的机构从事专业的事情,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曹虓虓.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4(2).

[2]李会萍.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探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1,2(29).

[3]王奥.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品牌,2015,01(下).

[4]李芳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2(38).

作者简介:肖国华,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


作者 肖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