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势在必行

作者
作者
互联网平台快速提升服务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大大拓宽,群众意见表达空前活跃,网络已成为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信息传播的基本渠道,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

一、要赢得未来必须赢得新媒体

根据中国互联网统计公司第 32 次统计报告,截至 2013 年 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 5.91 亿,较 2012 年底增加 2656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 44.1%,较 2012 年底提升了 2.0 个百分点。网络新媒体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网络新闻媒体的引导能力,成为媒体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当下,网络舆情在中国的发展与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网络舆论现象风起云涌;网络舆论对社会的作用效果非凡;执政当局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国际上看,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一系列「颜色革命」都有网络媒体的身影。舆论引导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贯彻落实这个新要求,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抓好网络媒体舆论引导工作。处于转型时期,人们的情绪、社会心理需要有一定的调节,网络成了人们表达诉求、参政议政、发泄情绪、调节心理的缓冲器和调节阀。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就能汇聚起推动发展、执着圆梦的磅礴力量。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事实面前,如果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就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能否做好网络媒体舆论引导,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要求,高度重视网络媒体兴起带来的重大影响,做到「兴网之利、除网之弊」,才能切实掌握网络媒体舆论引导主动权,占领网络思想舆论高地,提高网络时代舆论引导科学化水平,以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推动国家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需要科学引领

提高网络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科学化水平,就是要坚持从世情、国情、党情实际出发,着眼全局、把握大势,使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首先,坚持正面引导和宣传。畅通网络民意诉求渠道,防范不良信息侵蚀。「大禹治水」疏通的道理告诉我们,堵截只能获得暂时的安定,最终损失更大。《吕氏春秋·察传》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这个描述说明,不加强虚假信息的制止,「三人成虎」,贻害无穷。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就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更加鲜明有力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巩固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其次,依法抓好网络管理。谣言止于智者,更当止于真相。要使谣言无立锥之地,还需真相在纷纭的网络生态中生根发芽。依法管理新媒体,建设一个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这其中需要政府、媒体、网民的协调努力,共同维护真相的尊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意义就在于此。它清除的是网络上的污泥浊水,保护的是公民的合法权利,严格厘清网络造谣、诽谤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界限,确保了网民的正常言论空间,也让大家更多一份理性思考、自觉自律,从长远来看,无疑有助于网络民意平台的进一步开放和扩大。这不仅维护了网民的切身利益,也确保了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方向,对社会发展同样意义深远。

再次,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毛泽东曾经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尤其网络这块新兴的文化思想阵地,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掌握在谁手中,在网络媒体中形成什么样的主流舆论,既是一个关乎舆论导向的问题,又是一个关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性问题。网络正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挑战着我们的执政方式与执政理念,挑战着我们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谁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谁就把握了舆论导向的主动权。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发布信息。永远是政府的第一选择。在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我们要积极主动抢占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把握好时、度、效,一刻也不放松和削弱网络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用正确的思想、准确的事实,解读国家政策,阐释社会热点,牢牢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对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必须增强主动性,帮助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煳认识。同时,在突发事件中,能否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件处置的成败。

三、引导舆论足网络媒体的历史担当

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媒体面对的受众身份是隐匿的。正是因为这种隐匿性质,导致了网民在自我表达时很少顾忌社会规范、道德约束。一起正常的新闻事件,很可能在网民的传播过程中演变成「舆论风暴」。网络虽然虚拟,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担负起社会责任,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众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新闻传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传播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与传统媒体一样,网络媒体的生存也建立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应当把坚持新闻真实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让公众迅速、准确地知晓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此对客观环境形成判断,是网络媒体对受众应当承担的基本责任。《罗阿诺科时报》的守则:「不得引用任何来自网站上的貌似事实性的信息,除非你确信这家网站的权威性或对这条信息进行了独立核实」,这一守则显然应当为所有网络媒体所遵循。让受众获悉事关切身利益的有关新闻信息,是网络媒体尽责的最好表现。

第二,要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网络媒体为公众搭建了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的平台,在这里网民可以聆听多种声音,也能发表自己的想法。网络上形成的舆论可能代表着民意,但也可能是「舆论暴力」。如何避免「暴力」的发生,引导网民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是网络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及时为受众释疑解惑。比如在网络谣言发生时,利用媒体的优势探寻事实真相,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避免公众产生恐慌心理。网络媒体在谣言发生时,首先不能传谣,其次应及时与涉事方联系,查清事实真相,并公之于众,消除负面影响。二是进行正确的「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不是消极地传递信息,不是原封不动地描述事件的真相,而是根据媒体的价值判断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取舍。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发挥的空间更大,一些好的议程设置甚至可以推动解决问题的进程。

第三,要传承先进文化。依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传播与传承先进文化,抵制网络低俗、媚俗、庸俗之风,营造健康有益的文化环境,是网络媒体必须承担的文化建设责任,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传媒的要求。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网络媒体让中华文化在国内外得到更广泛传播。

责任编辑:戈尚达


作者 许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