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弹性的效用与提升

作者
作者

摘 要: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许多独特的发展任务,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由逆境激发而来的自我保护性生物本能,对人类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心理弹性的内涵及效用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对高职生心理弹性的提升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弹性;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5.037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有着诸多的心理压力,高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常常是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但也有积极的现象出现,即部分高职生虽然承受着压力,但是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少,甚至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他们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是什么因素起着调节作用呢?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看,就是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最早起源于危机压力应对的研究,是一种促使个体从逆境中快速恢复过来的能力。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应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力求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及品质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者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力以获得良好的生活。心理弹性就是从这一角度来关注人的内在品质和能力,以应对不良环境,它是个体适应良好的关键。因此,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弹性对个体应对挫折,适应环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意义。

1 心理弹性理论

1.1 心理弹性的概念

20 世纪 70 年代,心理学家 Anthony 追踪调查 24 个精神病患者的子女是否也有相似的症状,结果表明只有 8 名儿童与其父母一样患病,其余 16 名都健康地成长。这引起了 Anthony 的思考,为什么这些儿童处于高危环境中却能积极地适应,良好的成长。「invulnerable」(坚不可摧)成为心理弹性最早的含义。在随后不断的研究中,「resilience」(心理弹性)一词在 20 世纪 80 年代被提出,心理弹性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因研究目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对象的不同,学术界对心理弹性至今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总结国内外文献,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即特质论、结果论和过程论。

特质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应对挫折的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结果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克服困难、良好适应的结果;过程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成功应对危险环境的动态过程。综合以上观点,心理弹性可以定义为,个体在与恶劣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所激发出的一种积极地适应能力,使个体能够成功抵御不良环境。

1.2 心理弹性的结构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保护性因素,一个是危险性因素。而心理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护性因素上。保护性因素指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增加良好适应结果的因素,一般又分为内在保护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内在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本身具有的人格品质、心理能力和生活态度等;外在保护性因素指个体以外的环境中具有促进个体积极适应并改变不良境遇的因素,通常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

1.3 心理弹性的机制

心理弹性是怎样在个体与逆境之间起调节作用的呢?保护性因子又是如何激发出心理弹性来抵御危险性因子,以达到良好的适应状态?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没有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几种模型,其中最典型的是 Richardson 的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强调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的生活状态由保护因子与危险因子的竞争决定,平衡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当个体遇到应激事件时,原来的平衡状态会被打破,个体进入一种高度紧张与焦虑的状态,此时如果危险因子的强度超过保护因子所能承受的范围,个体就会处于失衡状态即系统失调。为了保持个体的动态平衡,个体必须改变原有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对机体进行重组,重组结果有四种。第一种达到水平更高的平衡状态,提高了个体的心理弹性;第二种回复到起初的平衡状态,错过了发展的机会;第三种为缺失重组,为了适应环境而放弃一些原则,建立低水平的平衡;第四种为不良重组,个体会采取消极方式来应对,出现失衡状态。由此可见,心理弹性是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可以通过训练或培养来提高。

2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拥有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自身潜能,它是个体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多,亚健康状态比比皆是,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症状之间呈显着的负相关,面对同样的应激事件,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比低心理弹性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现象可以用着名的心理卫生公式:B=P/(E+S.S)(其中 B 表示症状(偏差行为)的出现率;P 表示内外压力总和;E 表示自我强度;S.S 代表社会支持系统)来解释。其中,E 和 S 可以看作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的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当应激事件出现时,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其所拥有的人格倾向方面的内在保护因子会促使个体树立对应激情景的正确认知,对应激做出积极恰当的反应,再加上外在支持系统的保护,使个体对应激的感知下降,从而减轻应激情景对个体的冲击。所以在应对压力时,心理弹性的水平越高,个体越有足够的应付措施来改变不良的处境,从而使偏差行为变小,维持其心理健康的状态。因此,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因其智力水平或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使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着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心理疾病较本科生突出。通过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弹性可以帮助其应对各种压力,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因此,增强心理弹性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心理弹性可以促进个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完善人格品质,增强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个体抵御劣性刺激,它就像一粒缓冲剂,能较好地减少或降低危险因素给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避免负性的连锁反应,降低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因此,提升高职生心理弹性是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改进和创新,将被动的干预机制,变为主动的积极预防,更具有实践效果。

3 心理弹性的提升策略

心理弹性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心理的积极一面,强调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弹性可以从增加个体的内部和外部保护性因素着手,从而使学生的适应能力日趋完善,能够有效抵御不良刺激。

3.1 发掘学生潜能,进行赏识教育

高职生学习成绩差是公认的事实,但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学校教育应该放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认为,人有尊重和爱的需要,只有获得了尊重心中有爱,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达到自我实现。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剖析学生成绩不好背后的原因,找到症结因材施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发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自尊水平,增加自我效能感。当挫折来临时,学生便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更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勇于寻求解决方法。

3.2 培养弹性思维,加强情商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的考试制度,使学校教育过多的强调智商,而忽视情商。学生以成绩论成败,经常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很多学生走向社会后,由于不能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情商往往比智商教育更重要,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认知心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讲座、组织团体辅导、举办心理拓展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压力管理、挫折应对等心理知识,训练学生抗压能力;由于很多情绪失控都是由负性思维引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压力,并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用合理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不断调整认知,提高积极的心理品质。

3.3 家校联合,互通有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重要的支持系统,和谐的家庭氛围、温暖的父母关怀会使个体在遇到挫折时有心灵的依靠,这种安全的归属感,有利于个体积极乐观的去处理问题,进而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职生成绩低、习惯差,易出现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背后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学校应该有意识的采取措施改善问题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为学生心理弹性的提升创造外部条件。班主任或辅导员可以利用家长会、家校通、家访等多种形式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方便共同教育,同时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父母不仅要教授孩子生活技能,更要为孩子营造积极地支持环境,父母的爱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从而使其心理弹性增强,不会被逆境打倒。

3.4 完善校园氛围,搭建实操平台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校园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都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所以学校要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针对高职院校的独特性,职业教育更加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实践的优势,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开展校园艺术节、组织顶岗实习、参加社会调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现个性、了解社会的平台,使学生在师生关爱与同伴互动中成长,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培养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增强心理弹性。

3.5 倡导媒介素养教育

21 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站和手机设备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人际沟通的新载体。高职生就是在 QQ、微信、微博等多种渠道衍生,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借助自媒体渠道,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既快捷又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自由感;交友平台拓宽了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大了社会支持,「遇事就找朋友圈」已成为当今的流行语。因此,发挥网络的传播效应,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也是提升心理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网络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社会要做好健康的网络心理舆论导向,帮助学生学会辨别、敢于批判、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媒介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心理弹性是个体处于应激事件中获得积极发展的保护资源,提升高职生的心理弹性,符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1).

[2]陈立永.高职生应激、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3]黄艳萍,李玲,仝会芳.心理弹性理论对高职生就业挫折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8):4446.


作者 任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