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视角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

摘要: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组织管理中制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综合体,充分体现了高校「三全育人」的理念。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直接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时代新人的大局。然而,高校现有的资助体系还停留在经济帮扶、国家主推、高校主导、院系实施的局面,严重影响着高校资助育人的质量。要切实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把资助育人和立德树人有机结合起来,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结合起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本文正是基于协同视角,结合长江大学资助育人实际,探索高校资助育人的机制、模式和途径,构建政府、社会、高校、企业、校友、大学生等「六位一体」的高校协同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协同;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3.027
0 引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先后在不同时期对资助工作进行了强调和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等。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建立国建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较多学者也对这一问题开展了研究,如姚臻认为正确把握资助育人的内涵,应注意为谁育人、谁来育人、怎样育人、育什么样的人以及育人效果五大问题;钱春霞认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效能还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偏好工具理性、忽视人文关怀,对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的关系缺乏科学认识,强调高校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重视外部激励、忽视学生自我激励等方面;张正武通过比较英国、日本和美国的资助模式,提出高校资助育人应强调成本均摊的理念,着力构建以政府资助为主,社会和学校资助为辅,家庭及学生个人自助的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本文立足于高校资助既有理论和成果,探讨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对策,构建资助育人协同体系,有助于夯实高校资助育人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升资助育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推进资助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局面的形成。
1 高校资助育人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资助育人现状,强化问题的科学认知,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了解了省内外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基本情况,并以长江大学为例,对相关职能部门、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了较多一手材料。根据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形成了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的一些基本认识。
1.1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形成共识,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
近年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得到突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教育部也提出了包括资助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同时,各地也非常重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后成立了省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建立健全了相关学生资助制度。
显然,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地高度重视学生思政建设。但,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学生资助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生资助育人体制机制不顺,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学生资助部门主要负责资助实际工作,育人工作较为分散。当前,各高校的学生资助育人职能主要分布在高校宣传、学生工作、团委、院系等部门,缺乏统一协调的部门,而且像高校学生工作部,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量大,大多停留在资助事务处理,实际中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度不高;二是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不够健全,存在校内校外脱节的情况。各高校较少制定大学生资助育人规划或者方案,形成了高校只管校内,校外大家都管却体系不健全、不畅通的情况。
1.2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渐成体系,资助教育面临较为复杂的环境
当前,各高校均已形成了奖助学金评定、发放、教育的资助工作体系,并形成可以诚信、感恩教育为主的资助育人理念。同时,各级政府也强化了对资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也突出了资助育人的导向。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 95 后为主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资助育人工作面临不少挑战。
在长期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与个性并存,资助育人工作面临较为复杂的育人环境。一是大学生的信仰总体较为主流和理性,但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功利化的特点,表现为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和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如有的受助学生功利意识较强,认为奖助学金是个人凭成绩、经济困难情况、能力等应得的,而忽视了国家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缺乏感恩与奉献精神。二是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还有待加强。如在处理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关系方面也显示出较强的差异性,总体是认同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较少关注国家发展,更多的关注于个人发展,没有紧密的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这也是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的。
1.3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路径较多,育人效果还不够突出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就业、学业、心理、网络、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增加了大学生的未来焦虑,这些因素均会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影响,也影响了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
当前,各高校均建立了资助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育人体系,也在
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管理、服务等多种路径中推进资助育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同程度的存在与学生思政脱节、融合不够或者育人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存在较大差异。一是资助工作形成强大合力,资助育人主体缺失。当前,国家、社会、企业等的资助政策较多,覆盖了较多学生,但存在一定的资而不育的情况,有的时候资助工作变成了单纯的经济资助工作,忽视了对受助群体的思想引导、教育帮扶,仅仅解决了现实问题,忽视了教育引导。二是资助评价考核单一,育人效果缺乏反馈。当前,关于资助工作的检查、指导、考核越来越多,大部分是关于资金发放与管理的,缺乏对资助育人效果的考核与评价,也导致了基层工作重视资助事务性工作而忽视育人工作。
2 高校资助育人协同体系构建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大局,更是落实党和国家资助政策的根本,必须统筹推进。要改变高校资助工作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必须建立高校资助育人协同体系。
2.1 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构建全员资助育人体系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强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较为忽视资助育人,高校的资助工作一定程度的存在重事务、轻教育的倾向。立德树人不是纸上谈兵,是要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必须在资助工作全过程中予以贯彻。为此,高校资助工作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将立德树人贯穿资助工作始终,推进形成资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2.2 强化日常教育管理,建立全过程资助育人环节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与万千大学生密切相关,高校全体教职工都身负资助育人责任。在高校推进资助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应有之义。推进高校资助育人不仅要立足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更为关键的是要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要形成「三全」育人体系。一是要明确学校资助工作各个岗位的育人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紧紧将资助育人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全员育人体系。二是要在学生资助全过程中深化价值引领和塑造,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了解、认同国家资助政策,传播正能量,突出主流价值。三是要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全方位中融入资助育人元素,使资助教育常态化,具体化。
2.3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全方位资助育人格局
一要创新工作形式。要以生为本,改变被动的、生硬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根据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特点,找到有效契合点,将资助教育与大学生多样化精神需求相契合。如资助主题教育面对受助学生和一般学生要区分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开展个性化的育人工作。二要创新方式方法。要选择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载体,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资助教育传导到广大青年大学生。如要根据大学生新的个人特征和学习习惯,多开展互动式、体验式的学习教育,寓教于乐。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微博、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资助育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资助元素转化为学生喜爱的、通俗的、易于理解的语言,使资助育人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2.4 整合资源要素,健全资助育人协同机制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构建包括资助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并且指出要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立足高校,面向社会,形成协同机制。坚持协同育人原则,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扶持、企业参与、学生融入、校友支持、学校协调的资助育人协同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切实将资助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姚臻,姚心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03):3942+7.
[2]钱春霞.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教育评论,2016,(07):3134.
[3]张正武.国外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经验及其启示——基于英、日、美三国资助模式的比较研究[J].人民论坛,2010,(20):192193.
[4]朱淑娟.论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9687.
[5]俸艳.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115116.
[6]项家春,金捷.「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创新[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1):6366.
作者 陈思杭 丁佳俊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