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
目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的研究很多,但更多关注的大多局限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对考核评价的改革研究很少。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话,不但对教学起到了导向、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还能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此,分析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弊端,提出了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原则和实施保障。
关键词:考核评价;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等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5017703
1 前言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从而为满足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的需要。高职教育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不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更需要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已渗透到各行各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化,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已成为衡量人类素质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以便解决工作和生活中能用计算机处理的实际问题。该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了帮助,也为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提供了支撑,还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目前,很多相当部分顺利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感觉自己很难适应社会及工作环境,遇到一些生活、工作上的计算机应用的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例如在 Word 文档中,只显示了图片的部分,却不知道是因为设置了行距为固定行距,只要调整为单倍行距即可。事实是,这些毕业生缺乏的不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不是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而是计算机的实践应用能力,究其原因是其职场适应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很难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2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弊端
现今,高职院将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取得与毕业证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评价的取向。在这种强制性的规定下,师生都要面临着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率的问题,都会忽略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达成了「为考试而考试」的统一思想,将精力放在计算机考试试题的训练上。许多学生通过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却是「高分低能」,考查的不少是「伪能力」,遇到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仍无从下手,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重新学习。这种「以证代考」的弊端表现日益突出。
2.1 考核目标被扭曲
计算机等级考试,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考核被测试者的应用计算机能力的水平,现在被各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考试合格率作为考核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之一。计算机等级考试成了计算机计算机教学的「指挥棒」。
教师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将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位于备考复习,却忽视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机是为了能通过计算机等级,为了能顺利毕业,于是,被动地去学习,搞题海战术。
于是导致了「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模式,这与「培养高职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背道而驰,扭曲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的初衷,歪曲了测试仅仅是手段而非目的,否定了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相反,对计算机教学的各方面起了一定的负面反拨作用。
2.2 专业特性被忽视
高职教育具备双重性质,既是高等教育,更是职业教育,这就意味着其教育目标,既要定位于学术,更是定位于职业,课程考评体系亦是如此。
如今,计算机等级考试只能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进行评估,还不能对学生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否满足职场的需要进行评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立足点都是按「办公文秘」岗位进行考核评价的,重点考核的是学生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没能考虑与专业和职业的对接。在考核内容方面,没有结合专业特色,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应具备的能力、技能、知识等目标层次进行命题。
2.3 个体发展被忽视
虽然,中小学已经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大,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学生入校时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非常熟练,而有的却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仍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机盲生」。即使有些学生对计算机有过接触,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存在盲区。
计算机等级考试评价标准过于强调共性,无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个体自身的进步程度。这种采取统一的标准要求全部学生,作出总结性、鉴定性结论的考核评价方式,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学生的后期努力容易被忽视,从而会作出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结果,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与自信心,造成恶性循环。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了,对不想再继续地学习,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兴趣;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基础很差,心理负担重,压力大,于是自暴自弃,学习心不在焉,学习兴趣不高。
2.4 考核功能遭缺失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能对教学起到评价、导向作用,还能起到反馈、调节、促进作用。计算机等级考试除了上述弊端,还存在考核功能的部分缺失。
缺少反馈功能。计算机等级考试,只告知成绩和通过与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师生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缺少促进功能。这种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师过于注重考试结果,不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疲于应对考试,不注重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素质,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促进作用。
缺少激励功能。考试内容不合理,题型固定,知识点有限,只要学生能勤加练习,举一反三,就能通过考试,无法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3 改革的原则与方向
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评体系改革的思路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考核要求,精选核心内容,突出职业能力;通过改革考评体系,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各方面的改革;体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突出考评在教学中的显示、反馈和导向功能,从而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用,以考促发展。
3.1 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了「一考定干坤」的局面,并采取循环不间断地考核评价方式,给予过程考评成绩,通过积累过程考核成绩得出最终的考核评价结果。
过程考核侧重考核的是各个知识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职业能力考核评价的依据,进而全面了解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的科学方法。同时,对考核分数的分配比例进行改革,细化、量化课程考核内容,突出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力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关注学习过程的做法,能够令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信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在就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考核评价,不仅要关注一些易于量化的、静态的和浅层次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难以量化的、动态的和深层次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从而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同时也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3.2 坚持纵向考核与横向考核相结合
考评标准既要满足学困生的学习与成功需求,又要满足学优生的发展与创新需求。高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若要求统一的考核评价标准明然有失合理性,也不公平。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评标准,不仅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目标,制定适合全体学生的统一标准的横向考评考核,还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发展,制定适合的个性发展的纵向考评标准。横向标准和纵向标准的结合,令考评体系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得到了保证。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引导学生注重关注自己学习的微观过程,通过不断改进,让学生感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工作环境,需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遵守「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习班分成 4-5 人一组的多个学习小组。
学生就具备了两种角色:一是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具有独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一是作为合作小组中的成员,在小组中扮演某一角色,需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角色,考核评价应该将个人考核和小组合作考核相结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项目特点来确定个人任务考核和小组合作任务考核评分模式的权重,进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教师在设计小组考核任务时,要引入组间竞争机制。
个人考核标准包括学生个人是否按时、按量、按质完成任务,是否抄袭他人的作品,个人在合作小组内的表现,如参与活动的态度、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情况、完成任务的情况以及对项目完成的贡献等。团队考核标准包括小组分工情况、成员合作程度、参与度、完成任务的质量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真实记录整个小组以及小组中每位成员的实际表现,并适当给予引导和点评。小组任务考核还包括小组成员互评和自我评价。
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考评方式,令学生参与意识得到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充分展示自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3.4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现今,各高职院校加强了工学结合,科学地定位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目标,明确了培养目标,即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领域,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对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方面,仍旧「以考代评」或以教师的考评为准,没有让行(企)业参与到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去。除了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考虑外,还应该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在保证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侧重点不同、难度不同、考核要素配比不同的针对具体岗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4 课程评价体系的实施保障
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挑战,在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阻力,这就需要相应的保障体系来支撑。
4.1 学校政策的保障
随着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改革不能只局限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要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方面下功夫,并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组织实施,让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做到有章可循。
4.2 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还应该了解授课对象,即学生所学的专业领域面临的职场环境和岗位需求,还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将职业能力的考核融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4.3 管理者素质的提高
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教学管理者的作用也非常重要,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并认同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他们对考核评价理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课程考核评价的实施。
4.4 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不能只是学校的事情,不能只是教师的事情,还需要学生的支持和参与。考核评价体系中还要有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这就要求取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5 结束语
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考核评价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变革,更是考核评价理念的变革。如今,新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还是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必须依据发展性的课程考核评价观,贯彻「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基于职业岗位特征,注重考核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关注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昕.浅析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J].电子测试,2014,(20):132133.
[2]厉凌云,范博.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09):116118.
[3]柴培.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生学业评价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4]朱琳,马蓉,周钧.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3,(15):242243.
[5]徐婷婷.面向工作过程的职高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 周扬帆 罗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