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角度讨论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形象的重要性

作者
作者

摘 要:首先讨论了高校学生对提升自我形象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形象上的重要性,最后对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形象的实现途径做出简明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形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3.078

现今,大学生形象越来越受到大学生及高校辅导员的重视,大学生形象的提高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选拔人才的关注点,作为高校学生,认为辅导员在关注大学生学习和自我管理的同时,也应当着重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思想与行动相统一的认识,不断提高内在素质及身心修养。

1 高校学生对提升自我形象的看法

多数大学新生对于「提升自我形象」仍然停留在表层意思,认为「形象」即「外表」,显然,这是对「形象」理解不到位、对自身认识不到位的表现,但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生逐渐将重点转移到内在素质的提高上,对「形象」有了客观的评价,开始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更加积极地参加挑战杯等竞赛项目,开拓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而且更加注重心理健康。

2 高校辅导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形象上的重要性

古人云「内外兼修」,「外」指外表仪容、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形之于外的东西,「内」指人的知识内蕴、气质修养,所谓兼修,即人的修为要内外兼顾。

(1)提升大学生形象符合人格魅力的培养要求。

所谓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脾性、气质、学习实践能力、思想行为、表达方式等方面拥有能吸引人、能被人认可的力量,可以说是一种无形但却实际存在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形象上,相当于把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人格魅力上,如果一个人具有人格魅力,那么他更容易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容纳,特别是对于大学生,培养好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帮助其拿到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融入社会,提升能力,而且有利于其满怀自信的走向社会,减少初入社会的压抑感。

(2)提升大学生形象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如今,各大高校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重点,所谓高素质就是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形象行为相统一的表现。高校每年都要向社会输出人才,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及整体水平,也间接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把握、契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形象是帮助高校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表现。

(3)提升大学生形象是大学生满足自身需求的必然要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代大学生已经基本实现生理和安全需要,在向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过渡过程中,需要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来达到这一目标,自身能力一方面表现为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统一,因此提升形象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4)提升大学生形象是高校辅导员进行养成教育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养成教育就是要养成好的习惯。大学生终有一天会变成社会人去面对现实的社会,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进行适当的养成教育,当融入社会生活时,面对社会的复杂性会变得无所适从,有较深的无力感。在上大学之前,养成教育主要是靠父母来完成,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脱离了家长独立生活,在此期间,如果没有辅导员的养成教育培养,很有可能造成这部分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都知道,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形象的塑造有重要意义,而拥有好的形象反过来也会促进养成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形象和养成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为高校辅导员,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形象上符合养成教育的要求。

3 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形象的实现途径

3.1 实现大学生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和自我同一性

弗洛伊德曾提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概念,其中本我是人格的引擎,自我是人格当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生活并符合现实原则的人格,简单来说就是大家看到的你自己,或者说你表现给大家的你自己,从这一方面来说,自我便是本我的执行机构,而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文化、最有道德、德行的部分,是社会道德的化身,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使大学生达到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平衡,就必须抓住「自我」这个关键因素,培养大学生「自我」的力量,也就是抓住了大学生外显行为的内部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的力量呢?首先应该培养大学生的逻辑性,其次培养大学生按照「现实原则」办事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理想,并且不断缩小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差距。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是提升大学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关键,自我同一性是反映社会影响和自我构建的心理社会结构。自我同一性中的「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具有对外部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自我同一性一般分为两种,即个人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其中,个人同一性是大学生认识自己、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的时期,社会同一性是追求社会的认同感,如果在大学阶段,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因此,可以看出,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极力帮助学生构建自我同一性,增强学生自我力量。

3.2 提升大学生自信及自我表现力

现今,自信所包含的概念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高校大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意识已是刻不容缓的事,对于高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形象的新方式。高校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要求大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精深的文化便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修养和品味,在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观下,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的最高境界便是学会规则,打破规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个观点对于现在的大学生也同样受用。培养自信意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不断的激励来提升学生自信,使其克服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激发潜力。

在班级组织的综合素质训练中,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要注意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多给予正向反馈和肯定评价。因为大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的思考,并且每个人的想法、看法、观点都不相同,相比于高中所给予的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大学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提出新观点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每个人所得到的体验没有对错,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即可。

高校辅导员需要帮助大学生走向成功,非常必要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表现力,这一点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口才和提高交际能力来实现,具体实现途径可以为院级校级辩论赛、中文或英文的演讲比赛、寒暑期社会实践等。

3.3 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

笔者认为,自律是培养大学生形象的一个突破口,因为凡成功者无不懂得自律,而自律也是修身立志成大事者必须拥有的能力,高校辅导员在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真正的自律是树立在自知、自信、自我认可之上的,不是盲目的自我压迫和自我批判。

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是提升大学生形象的重要途径,在此重点讨论如何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如下:高校辅导员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仪式感,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自行创造具有仪式感的自律环境的能力,其次,还要强调凡事要从小事做起,特别是大学生初入校园时,因为刚从高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做事会略显浮躁和缺乏耐心。大学是一个人生发展道路的跷板,辅导员在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向学生强调规划好自己的学习道路和努力方向的重要性,因为目标越明确,实现自律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大学生如初生牛犊,凡事都敢于尝试,但是有时雄心勃勃的结果却是努力付之东流,在此要让学生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心理准备,计划被打乱不要紧,关键在于自我调整、主动调整,让自己有喘息的时间和继续坚持的勇气。

3.4 提升大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及心理适应能力

大学生能够充分接受自己的专业并且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是提升自身形象的前提条件。有调查显示,低专业满意度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不如高专业满意度学生,随着专业满意度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也在提高。面对这种情况,作为高校辅导员,应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就业方向,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和满意度,从而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进而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对专业的正确看法,才能使大学生在刚入校园时就能规划好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3.5 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格效应」

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让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同样,高校辅导员作为在大学生活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自然应当承担起榜样的角色,这就从根本上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以身作则,表现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并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优秀的辅导员应该时刻反省自己,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在大学生面前,要时刻保持得体的仪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且做好带头工作。笔者认为辅导员在工作的同时应该辅修心理学课程,特别是学习大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从而掌握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其与大学生沟通的技巧,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容易出现的问题,特别要注意掌握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沟通方法,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做到及时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打造亲切友好的辅导员形象,这样做可以让大学生认同辅导员,尊敬辅导员,进而进行模仿甚至超越。

参考文献

[1]宫国军, 罗力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09,(06):95-97.

[2]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 2003,(02):227-234.

[3]车丽萍.论大学生自信人格及其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6):92-95.

[4]刘新颜.大学生专业满意度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1):22-53.

[5]齐勇.谈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 2008,(08):60-61.


作者 郝恬然 史佩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