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大一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新生入学适应的程度对其整个大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以期发现相应的适应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38
大一是大学生从中学到步入大学的连接阶段。由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大学新生往往存在适应性不足的状况。研究显示,2018 级本科新生和高职新生遇到适应性问题的比例分别为 72% 和 70%,其中,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问题占比最高。此外,每年大约有 2.48% 的大学新生由于适应性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多达 22.7% 的新生需要进行干预。适应性即对环境做出适时反应的能力,大学生适应性指大学生面对正在改变的环境做出适时反应和积极调整的能力大一新生的适应情况对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成就以及差异分化的贡献率,占整体的 53%。可以说,大一是大学生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如果新生适应能力强,则能很快融入大学生活,成绩会越来越好,实践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反之,如果适应不良,则可能导致学业兴趣淡漠、学习成绩不佳、人际关系障碍、健康状态不良等状况,甚至中断学业。因此,深入研究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针对大学生适应性开展了研究,但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笔者从理论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发现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着力培育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从天津某大学选取 1000 名大学新生作为被试,进行在线问卷作答。剔除漏答、明显乱答的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 913 份,有效率为 91.3%,其中男生 567 人,女生 346 人。
1.2 调查方法
1.2.1 大学适应性量表(CSAI)
大学适应性量表由卢谢峰等编制。该量表共 66 道题,5 点记分,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 1-5 分,其中正向题目记正分,负向题目记负分。该量表有 7 个分维度,分别为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表现。量表得分越高,表明适应情况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α 系数为 0.920。
1.2.2 自编新生适应调查问卷
为深入了解专业选择自主性、专业认同度、学校认同度等因素对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笔者编制了《新生适应调查问卷》。该问卷共 30 题,包括人口学统计、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环境适应等内容,既包括 5 点等级记分,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 1-5 分,其中正向题目记正分,负向题目记负分,也包括选择题从而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统计分析,自编适应问卷量表信度为 0.757,在测量学可接受标准内。
1.3 统计方法
对数据采用 SPSS 进行分析处理,同时对量表和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
2 调查结果
2.1 总体状况
使用《大学生适应量表》进行施测,结果得出该学校适应量表总分为(234.22±28.12),不同维度的得分为:学习适应性(27.22±5.89)、人际适应性(40.75±6.63)、角色适应性(34.27±5.42)、职业选择适应性(27.22±6.04)、生活自理适应性(24.11±3.59)、环境总体认同(25.09±4.24)、身心症状表现(36.62±6.65)。由于各维度项目数不同,并且测量各维度不同的适应性,所以不能直接比较。
2.2 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女生在角色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上显着好于男生。在大学生适应量表总分以及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和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性别没有显着差异。
2.3 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城市生源的学生在大学生适应量表总分、学习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和人际适应性上均显着高于农村学生。本地学生适应性显着好于非本地学生。独生子女在大学生适应量表总分、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角色适应性和职业选择适应性上均显着高于非独生子女。
2.4 不同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身体健康的学生在大学生适应量表总分、学习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上等各维度均显着好于身体比较差的学生。
2.5 专业和学校选择上的差异
在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上,凭个人兴趣选专业的学生的适应性显着好于其他学生;第一志愿录取学生的适应性显着好于非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
3 适应性概述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以下四类新生群体应重点关注。
3.1 农村生源和外地生源的学生
来自城市的新生适应情况要显着好于来自农村的,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来自城市的学生往往兴趣广泛,人际交往能力强,能够主动结交新朋友。大多数农村学生容易「死读书」,对课本之外的见识较少,对未来职业生涯缺少规划。同时,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城市学生存在一些差距,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敏感和自卑,从而封闭自己。
此外,来自本地的新生的适应情况要好于外地的。这是因为上大学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没有发生太大改变,能够经常回家,周围有许多熟悉的朋友随时联系。所以,他们适应大学比较快。来自外地的学生,除了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还要适应本地的气候、饮食和文化,又要重新建立朋友圈,他们遇到的阻力和压力要比本地同学大很多。
3.2 非独生子女的学生
新生中独生子女在总体适应、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角色适应性和职业选择适应性上均要显着好于非独生子女,这一结果和以往研究结果一致。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独生子女是被娇惯的一代,适应性没有非独生子女好。事实上,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学会了如何结交新朋友,如何与他人相处,有困难时会主动寻求帮助。同时,他们的父母更加注重其能力培养和个人发展,为其创造了更有利的成长环境。
3.3 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学生
健康状况较好的学生在整体适应、学习适应、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上均显着好于健康状况较差的学生。健康情况较差的学生,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会受到影响。他们远离熟悉的环境,缺少朋友的关心,失去父母的照料,会产生失落等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对新环境的适应。同时,他们还可能因为身体状况产生自卑心理,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封闭自己,给人留下「不合群」的印象。
3.4 专业满意度低的学生
在专业和学校选择上,凭个人兴趣选专业的学生适应性要更好,第一志愿被录取的新生的适应性要更好。如果大学专业是学生根据兴趣所选,说明他们在报考之前,对该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对学校和专业的接受度更高。录取后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强,更愿意积极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更乐于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专业满意度低的学生带着较多的负性情绪来到新环境,学习内在动力不足,甚至抱有排斥心理,在学习、人际、环境等各方面表现出低适应性,会产生心理压力和内心冲突,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提高适应性的对策
4.1 加强「特殊群体」的适应性教育
首先,要关注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的适应状况。学校要及时详细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家庭状况,通过学业指导、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他们在学习、人际中的适应性和自信心。其次,要加强对身体状况欠佳的学生的心理关怀。对他们要进行更加细致、更为耐心的工作,了解身体情况的变化,及时疏导心理压力。最后,帮助外地学生更快融入新环境。加强新生班级建设,开展主题班会、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团建活动,促进班级融合,帮助外地学生在新环境尽快形成有效的支持系统。
4.2 加强专业引导,激发学习内在动力
对专业不了解是导致专业满意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要抓好入学教育的契机,通过专业介绍、参观实验室等形式,增进新生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班导师的作用,在专业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开设专业导论课,介绍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举办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帮助新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交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对于专业满意度低、适应性差的新生,要主动关心其思想动态和心理现状,提供方法指导和精神支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升战胜困难的信心。
4.3 建立全过程适应性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开展的适应性教育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时间大多集中在入学教育周和大一上学期。无论是从调研结果还是实际经验来看,新生在大一上学期的适应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年级。原因在于他们刚刚入校,踌躇满志地开始大学生活,能坚持从中学延续下来的好习惯,能按时上课、上自习,能独立完成作业。但是,一个学期过后,他们生活上可能会变得更加懒散,学习上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如果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排名靠后甚至出现挂科,都会让他们形成心理落差,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应该贯穿大学全过程,根据每个学期的目标任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应性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超 7 成大学新生遇到适应性问题[Z].
[2]刘娟.农业院校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
[3]Martin A J,Nejad H G,Colmar S,et al.Adaptability:How students'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and novelty predict their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outcom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3,105(3):728-746.
[4]张超,李彰.大学生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6,(5):69-71.
[5]赵婧婧.大学新生适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3).
[6]于琪,田秀荣.某医学院 2209 名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8,22(2).
基金项目:天津大学 2016 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的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研究」(YJ201618)。
作者简介:朱华(198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理学硕士,天津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 朱华 柳丰林 吴頔 周玥 李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