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跨界者」:主流很给力,如何迈过那道坎?


「要使好的比较年轻的干部早点上来。」
19 82 年党的十二大前夕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提到时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王兆国时如是说。十二大后,王兆国由企业跨界进入政界,后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总工会主席。
此前参观完「二汽」回武汉的路上,邓小平道出了王可以「跨界」从政的理由:才 38 岁,有多年领导经验,有文化和专业知识(哈工大毕业,在生产一线多年),表现也不错(文革时抓生产、抵制贴大字报)。
事实上,对优秀的人才跨界使用,是我们党多年来形成的惯例,体现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和胆略。个别人的腐败,改变不了这些跨界官员做出的贡献。
「跨界人才」为何受偏爱?
「党管干部」是选任党政领导干部的首要原则。从我们党不同时期发布的重要文件中,对跨界人才的偏爱一以贯之。
早在 2002 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就指出,党政领导干部可以从党政机关以外选拔任用。
2014 版《条例》更增加了「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当注意从担任过县(市、区、旗)、乡(镇、街道)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选拔」的内容。
同年底颁布的《2014—2018 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亦指出,注重从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培养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多年来,不少人才「跨界」到政界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昔日复旦大学指点江山的青年学者、辩论队教练王沪宁,如今已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而现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长郭声琨,从政前曾在国企担任高管 10 余年,曾任中铝公司总经理。
除了出身学界、商界的,还有从文学艺术界、科技界跨界到官场的。如早些年,作家王蒙出任文化部长;写出反腐小说《抉择》的张平,曾任山西省副省长;昔日被誉为「航天少帅」的马兴瑞,现正担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等专家认为,干部「跨界」任职,可以增进不同工作领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发挥自身独特的业务和经验优势。同时,能更好地协调解决问题和矛盾,大胆改革,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主义的倾向。
一些好的工作作风,被跨界者们延续了下来。李毅中担任中石化总经理时,就以「雷厉风行」着称,曾直斥部分员工工作效率低;调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后,他整顿作风,「火爆」依旧,多次在事故现场痛斥责任方不作为。
当事人被选中进入政界任职,一般而言,新职亦有利于其发挥专长。履新后,他们也为任职地带来了新变化。马兴瑞不仅提出「深圳要打造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硅谷」,还于今年 11 月 13 日见证了深圳市政府与自己的老东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进航天技术在深圳产业化。
这些官员带给下属的,还有新思路、新理念的洗礼。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的郭树清,履新山东省长后开展金融改革,山东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在改革 1 年后受访称,很多山东官员仍感觉跟不上郭树清的思路,要跟上很不容易。李同时亦表示,凡事有个过程,对完成金融改革仍有信心。
多名跨界者受访时均表示,政界和此前他们工作的企业、高校等,都属于体制内,适应起来不难,但官场生涯也让当事人有所改变。从中海油总经理到海南省任职的卫留成回忆,到海南后更注意形象了:「有时我老婆在电视上看到我也提意见,你头发怎么这么乱?」脾气变得更温和了,「尽管有些话听起来没意思,也要听,很多会议你都要去。」
对一些「跨界者」特别是文化人而言,这段日子还成为了解和读懂政界的窗口。如学者张颐武到北京市文化局任副局长刚一个月,已体会到「政府的运作太复杂,要在不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已卸任山西省副省长的张平更表示,这些年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太精彩,要将其写成反腐作品。
腐败与跨界本身无关
毋庸讳言,一些企业界、学界、文艺界知名人士在「跨界」进入官场后,违纪违法行为暴露,最终成为了阶下囚。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官员搞腐败,与「跨界」本身并无关系。
首先,「跨界者」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兢兢业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从政的岗位上做出了贡献。2014 年 4 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强调,还要继续拓宽视野渠道,加大交流力度,打破干部部门化地域化,使干部在不同环境不同岗位增长才干。
其次,正如本专题前文已提到的,绝大多数从商界跨到政界的贪官,在企业已开始搞腐败。甚至可以说,很多人贪腐事发,导火索都来自在企业任职时。如蒋洁敏被控受贿 1400 余万元的期限为 2004 年至 2013 年,刚好是他在中石油步步高升期间;山西落马高官陈川平,罪名之一便是滥用职权,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
由此看来,跨界与腐败并无直接关系。不过不少专家表示,为了让「跨界」更安全,选拔人才更科学,「跨界」的程序、方式等,还需要有更多改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在政界、学界、企业界高级官员的互换方面,有必要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妨出台与《公务员法》、《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相适应的二级、三级法规,来规范干部流转工作的全过程。
「跨界前后是发现贪腐者的一个契机。」还有专家建议,这段时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企业高管离任审计,综合运用纪委廉洁鉴定、民主测评、个别谈话、任前信息公开等手段,对其做一次全方位的「廉政体检」,减少「带病跨界」的可能性。一个典型案例是,蒋洁敏就是在企业离任审计中被查出问题,「跨界」任职不到半年就落马。
最后,「要迈过『跨界』这道坎,成功转型,除了不搞腐败,跨界者们还有更多的挑战。
「从自身看,一要及时转变工作方式,适应政界的工作和节奏,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二要将过去的自己适当『归零』,找准定位,利用自身优势服务于任职地发展。三要始终洁身自好,不加入小团体,不搞团团伙伙。四是遇到挫折时积极面对,努力调适心态。从组织看,除了及时开展测评和考察外,还要适时加强人性关怀和心理辅导。」上述专家指出。
多年来,从商界、学界、科技界等跨入官场的从政者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个别人搞腐败与「跨界」本身无关。但「跨界」亦可成为发现当事人腐败的契机。
作者 李天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