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防止「一摘了之」

「25 个专项督查组发现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等 13 类 175 个问题,收集问题线索 16 条……」9 月 20 日,落实四川省纪委监委要求,绵阳市纪委监委交出了对脱贫摘帽后「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专项监督检查的报告。
行百里者半九十。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四川省纪委监委既抓好未脱贫 7 个县、300 个村的监督,推动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又抓好已脱贫地区监督,要求 21 个市(州)和 81 个摘帽县纪委监委力度不减、节奏不变,以精准监督推动「四不摘」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聚焦工作作风,破除帮扶「疲软症」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四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态度坚决、行动迅速,坚持问题导向,高度关注摘帽后存在的「过关」思想、松劲情绪、帮扶工作松劲、作风不深不细等问题,着力解决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等「疲软症」。年初,四川省纪委监委就提出深化「脱贫攻坚纪律作风保障年」活动,并印发《统筹推进已脱贫地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若干措施》,提出「着力解决贫困县摘帽后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脱贫结果不准确不真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
全省各级纪检监察系统积极构建一盘棋的工作局面。省纪委监委统筹推进已脱贫地区的监督,每季度选择一批重点问题和典型案件进行督办,经常性对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处置扶贫领域问题线索情况进行抽查,对问题反映多但查处不力的市、县进行实地督查。5 月,四川省纪委监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到巴中市南江县部分已摘帽的贫困村调研走访,在发现好的经验做法同时,也发现不仅有村民,就连个别乡村干部都对卫生扶贫基金相关政策不知晓,导致看病费用较高,给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压力等问题。调研组当即要求彻底整改,不留死角。今年以来,全省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998 件、处理 1563 人、党纪政务处分 633 人。
市(州)纪委监委重点加强对摘帽县的监督,对「四不摘」政策落实不到位、脱贫成果不稳定、返贫情况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进行蹲点督查。绵阳市纪委监委就将遏制精神状态上的「疲软症」、服务效能上的「冷热症」纳入 2020 年深化「脱贫攻坚纪律作风保障年」活动安排,在涪城区设置「阳光监督」公示牌,让群众参与监督,共同整治扶贫领域干部履责不力、作风漂浮、不敢担当等作风问题,并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点对点」派单的方式,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县级纪委监委发挥关键作用,把立足点放到「户」,对履职不到位、落实有偏差,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由县级纪委监委领导挂牌监督。广元市昭化区纪委监委对脱贫攻坚专项审计存在问题的 15 个单位开展警示约谈,严实作风纪律,坚决克服「疲劳综合征」。凉山州木里县纪委监委对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中不作为、慢作为和工作落实不力、项目推进缓慢的相关负责人,采取提醒、约谈、通报等处理,对因责任不落实导致出现返贫、致贫的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
聚焦工程项目,助力成果「不回潮」
扶贫项目、扶贫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环节。为保障惠民工程切实落到实处,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去年开始,凉山州纪委监委结合「纪律作风保障年」,开展对扶贫领域工程项目集中清理的「明目行动」,以建设质量、资金管理为核心,全面清理全州 2016 年以来立项建设的安全住房、乡村公路、公用基础设施等扶贫领域工程、资金,立足监督的再监督,着力推动职能部门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不到位、实施程序不合规、资金「沉淀滞留」挪用等问题,为脱贫攻坚清障开道。
今年 7 月,凉山州宁南县曝光 4 起违规使用、挪用村产业发展资金的典型案例。其中,宁南县六铁镇坡基村原党支部书记纳吉色拉 2016 年 8 月以出资入股养鸡场名义虚构合同,从村集体账户取出 5 万元村产业发展资金,用于个人日常开支,时间长达 12 个月。今年 4 月,纳吉色拉受到留党察看二年处分;5 万元产业发展资金退回村集体账户,保障了脱贫摘帽后村集体经济后续发展动力。
今年,四川省纪委监委将「明目行动」推广到全省,要求各县(市、区)纪委监委组织乡镇和有关职能部门全面梳理 2017 年以来立项建设的扶贫工程项目,自查自纠存在的问题,形成清理台账和问题台账。
四川省纪委监委推动改进扶贫资金、项目公开方式,要求县一级通过文件等在县四套班子内部通报,通过电视台、报纸、政府网站等进行分期分批公开,通过「一卡通」监管平台进行实时公开;乡一级通过会议通报等在乡镇一级党委、政府和人大公开,通过公告栏、微信等公开到村;村一级则通过公告栏、微信、「院坝会」、「村村响」等公开到人到户,确保扶贫资金、项目公开透明。
聚焦稳定脱贫,确保政策「不脱节」
为保证脱贫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四川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群众的痛点堵点问题,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干货」措施,把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让群众不用担心回到「穷样」。
泸州市纪委监委组织 20 余名纪检监察干部驻点下沉 3 个月,到合江、叙永、古蔺三个已摘帽贫困县,重点帮助基层解决扶贫政策不连续性问题。4 月 17 日,下沉工作组在叙永县马岭镇走访发现,镇卫生院只能办理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慢性病认定,如果是其他病种则按规定要去县上医院认定办理。马岭镇距离叙永县 20 多公里,一来一回的车费大概 20 多元,一些刚脱贫的贫困户跑上好几趟都办不好,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愿再去办理,致使患有慢性疾病也没有享受医保。
随即,下沉工作组将问题反馈到相关部门要求尽快落实督促整改。4 月 26 日,该县卫健局、医保局「送医下乡」赴乡镇一线,为 1944 人次进行慢性病备案,有效杜绝了因病返贫。
与此同时,四川各地纪检监察机关还组织开展「回头看」,督促职能部门加大致贫返贫风险防控力度,及时采取帮扶措施。仪陇县红华村 5 社莫小成 2018 年成功脱贫,近日,县纪委监委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她家饮用水时有时无 20 多天了,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督促立即整改。第二天,相关部门就拿来抽水机、新水管给莫小成家接通了水。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精准施策、细致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落实『四不摘』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信息监测档案,及时跟进帮扶,用纪律助力广大群众过上好日子、创造新生活。」四川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 康琴 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