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精准」「刀刃向内」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作者
作者

形 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大敌,是对「两个维护」的最大破坏。正人先正己,抓作风的人自身要作风正、作风硬。纪检监察机关首先要把自己摆进去,从对党绝对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认识整治自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贯彻「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求的具体行动,作为兑现忠诚干净担当誓言的生动实践,作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纪检监察铁军的重大任务,通过主动查摆、自我纠正,表明立场、亮明态度,作出表率、作出示范,改出新形象、改出战斗力。

找准「形」,精准画好「自画像」

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从纪检监察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看,纪检监察系统也并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净土,必须始终清醒、心中有数、精准画像。

深入查找政治上知行脱节的问题。有的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对精准把握纪委监委的政治机关属性和纪检监察机关在「两个维护」上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喊得多、欠实功,没有完全做到时时处处事事从「两个维护」的高度审视推进工作,没有完全做到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纪检监察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如,某县纪委监委一名机关干部在监督某镇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对会上对照检查偏题跑调、南辕北辙问题熟视无睹,既不叫停、也不纠正,甘当「稻草人」,导致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造成不良影响。

深入查找监督上不细不实的问题。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理解不深、定位不准,对「关键少数」、领导班子、重点领域监督做得不深,派驻监督理念方式陈旧、不精准不及时,选人用人监督表面化、程序化,日常监督依靠信访、依靠线索,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监督事前分析少、事中监督少、事后追责多,不会监督、被动监督、问题「发现率」少等情况突出。如,今年一季度,市级派驻机构日常监督发现问题远少于市纪委监委组织开展的元旦、春节正风肃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零执纪」「零立案」现象较为普遍。

深入查找执行上不严不实的问题。有的纪检监察组织制度机制建设跟不上改革的节奏,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迷茫、观望,甚至束手无策,工作落实不下去。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已有制度执行不力、落实不好,「形」到「神」不到,甚至流于形式。如,在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中,审查调查挤占案件审理时间的问题依然存在,留给案件审理部门时间不足,难以保证案件质量。

深入查找能力上不专不硬的问题。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党章党规党纪不熟悉、政策策略把握不熟练,对刑事审判证据要求认识不足,证据意识、程序意识不够,不能准确把握纪律和法律「两把尺子」,不能有效做到纪法贯通、法法衔接,专业能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如,某市级派驻机构在办理一信访举报过程中,对于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不了,导致调查不清、定性不准。

把准「脉」,精准剖析「病根子」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流弊已久、积习甚深、顽固复杂,既有老问题,也有新情况,但更多是「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必须从根源上入手,把症结查找准,把原因分析透。

政绩观错位。有的干部对做好「两个维护」,推动构建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悟得不透、把握不准,把办理大要案以及处理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数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潜意识中忽视挺纪在前、抓早抓小、管住大多数,对准确把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护大局、促发展融入不够,工作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重形式不重内容,重显绩不重潜绩,重眼前不重长远。

权力观扭曲。有的干部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不牢,没有深刻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承载着人民的重托和组织的信任,必须把「人民需要」作为用权的根本方向,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用权成效的标尺,工作中存在官本位思想,高高在上、口大气粗,干事情、作决策不接地气、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责任心缺失。有的干部对党章和宪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定位不准,对履职尽责的认识和态度有偏差,没有深刻认识到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做好工作责任心始终是第一位的,工作中缺乏斗争精神,不愿、不会、不敢负责,把安排了、要求了当作尽责了,干什么、怎么干是下面的事,干不好责任上交下推。

进取心弱化。有的干部对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不强、紧迫感不够,对反腐败取得压倒性胜利但还不是决定性胜利、最终胜利认识不深,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抓到底的劲头、开拓创新的意识,容易因「形势一片大好」忽视问题、迷失自我。学习表面肤浅单一,没有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没有主动适应新形势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没有主动迎接新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处好「方」,精准施治「破难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根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痼疾」,关键在「整」、要害在「改」,必须以眼里不容沙子的忠诚和严格,下定决心、逗硬举措、精准施治。

在聚焦上发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涉及面广,表现形式多样,整治工作必须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整体推进的同时,聚焦重点,靶向治疗。聚焦政治机关属性,加强系统党的建设,增强党性教育实效,在提高政治站位上下功夫;聚焦主责主业,从影响和制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什么问题突出就改什么,干一件成一件,在提高整治效果上下功夫;聚焦「关键少数」,紧盯各级「一把手」,把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和领导干部作为整治重点,在发挥「头雁效应」上下功夫。

在创新上发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改革创新的理念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制度机制上创新,结合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不断探索创新有效、管用的制度机制,促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在载体平台上创新,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平台载体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审查调查时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作用,把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领导作用体现到工作的第一线,解决执行「最后一米」问题;在强化内控上创新,健全完善集体决策、请示报告、涉案款物管理规定和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登记备案等制度,加大对审查调查全过程的监督制约。

在精准上发力。精准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强调要提高精准理解、精准发力、精准落地的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纪检监察工作是严肃的政治工作,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时时事事处处都应该体现精准、追求精准、落实精准,将精准思维贯穿全过程。监督是基本职责、第一职责,要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真正「破题」, 把常态化、近距离、可视化的监督「探头」架起来,走出「靠问题线索监督」的路径依赖,在精准监督上着力见效;准确把握党纪和国法「两把尺子」的内涵、外延、边界及每项措施的使用范围、审批权限、办理程序、时限要求,在精准把握政策上着力见效;严格执行问题线索集体排查制度,建立各层级责任人负责制度,贯通运用「四种形态」,精准实施容错纠错,在精准作出处置上着力见效。

在提升上发力。能力不足危险是新时代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短板」更加明显,迫需解决。加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围绕法治化、专业化要求,鼓励干部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升纪检监察干部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加强执行力建设,不断激发纪检监察干部强化执行的思想动力、制度动力、组织动力;加强关心关爱,综合运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目标考核等杠杆,激发内生动力,提振精气神,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中共自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作者 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