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的「语言形式主义」怎么破?

作者
近日,半月谈 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一些在职干部在公开场合不愿说真话、不想说实话、不敢说心里话,干部「群体失语」现象在基层抬头,值得重视。
「这个话题我们就不谈了吧,不好说,说不好。」「我们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别的也没考虑那么多。」一些干部在记者承诺以不具名形式反映后,还是说出了了解的迎检乱象。只是不忘再次强调:「一定不能写是我讲的啊。」
中部某地一名县级干部讲出了真心话。他在宣传当地旅游时讲:我们这太穷了,广告费出不起,要学格力的董明珠,不请明星,自己做代言人。但被认为措辞不当,收获了一纸检讨。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一些离职的干部,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时会直接很多。
记者还发现,一些干部逐渐习惯了用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格式化的「套话」、场面上的「应酬话」等表态来替代,表现为「假」「大」「涩」。
有专家认为,干部们不愿说真话,其动机、心态各异,但多是基于趋利避害的现实考量。深圳市委党校教授宋腊梅认为,讲真话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能讲真话的氛围,有保证讲真话的制度安排和民主手段,还要做到「真话管用」。
受访专家指出,当前,消除领导干部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已引起高度关注,到了正视消除语言中的形式主义的时候了。一方面,给了解情况、敢于直言的基层干部发声的渠道和空间,辅以必要的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带头改变作风,鼓励立足调研、根据实际的「即席发言」,以上率下带动风气扭转。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