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样问懵了敷衍塞责的干部

作者
作者

「阳 光问廉」这个短语可以拆分为三个字词,其中只有「问」是个动词。近年来,四川在全省推广全媒体直播监督节目「阳光问廉」,通过「媒体监督 + 群众测评 + 纪检问责」正风肃纪立体监督新模式,推动干部切实转作风、群众真正得实惠。记者与「阳光问廉」的「问」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是作为廉政了望记者坐在媒体观察团的席位上,还是作为媒体点评嘉宾的一员坐于观众席,记者数次执「问」于聚光灯下。

作为「入局」之人,而不仅仅是一名「看客」,记者有一些与其他媒体记者迥异的视角,提供了观察「阳光问廉」这一事物的另一切入角度。

没有 NG,一遍过

2017 年 5 月的一天,记者正在外出采访路上,突然接到某市纪委一名干部的电话,邀请记者担任该市即将开幕的「阳光问廉」全媒体直播节目的媒体点评嘉宾。经过向杂志社领导请示并获得同意,记者开始了首次「阳光问廉」「触电」之旅。

毕竟是首次参与「阳光问廉」,记者不敢大意,数次与该市纪委相关干部沟通请教,心想着「直播或许只是个噱头。『阳光问廉』或许是按『剧本』『演』的。只要自己也照着『剧本』『演』,应该不存在『演砸』的可能」。

然而,实际情况与记者所预想的迥然不同。主办方明确告知记者「没有『剧本』、没有彩排、没有 NG、没有后期制作。节目是电视、网络等数种媒体同步直播,一遍就过。」

「起码应该给我看一下问题短片吧!」记者早就听说「阳光问廉」节目的其中一个环节是观看外景调查拍摄的问题短片,于是提出了上述请求。然而,被直接驳了回来:「无此先例!全部参与者都是在节目现场首次看到问题短片……」

听到这话,记者心里不禁咯噔一下——这是要「玩儿真的」!最初,记者曾以为那是为了凸显节目效果、保证现场冲突感的必须之举。转念一想,自己的想法着实有些自以为是了。

实际上,正是因为四川各地坚持「阳光问廉」动真碰硬的做法,才保证了省纪委书记王雁飞提出的舆论监督「麻辣烫」该有的味道。

「问」是一根杆子,「挑」开「遮羞布」

「村民有诉求找到政府,为什么直接推到市上,这是政府工作人员对待群众的态度和方法吗?」

7 月 11 日,《成都面对面·监督问责第一线》全媒体直播聚焦彭州市,位于当地香颂苑小区拆迁安置房,已经入住九年, 600 多户一期住户至今没有领到产权证。群众为此多有投诉,国土等部门相互推诿打太极。群众仍然无法从官方得到正面回应,相关部门的作风态度,让群众很无奈。

面对主持人「毫不客气」的质询,彭州市致和镇党委书记段兵顿时有一点懵,解释说:「我们整个市上在统一协调,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个事情直接推回房管局。」

见问题没有在细节上落实,主持人继续质询相关负责人:这么多年香颂苑小区产权证没有办下来,究竟卡在了哪?有没有一个期限?

随着问题的层层推进,相关负责人无法再推诿扯皮,纷纷落实责任清单。

最后,媒体观察员、成都商报王垚拍铃质询:「我们到底是为老百姓服务呢,还是在规避责任呢,还是在应付老百姓的询问呢?」面对这个问题,相关官员不得不对「失职」进行反思、检讨,并承诺整改。

除了直击问题症结,让被质询对象「转换角色」,置于群众的处境,触动其主动「反思」,也是「问」的妙招。

在乐山的一次「问廉」现场,位于市中区九峰镇和凌云乡交界处的垃圾填埋场,因环境污染让附近村民苦不堪言,市政府作出了同意实施搬迁的批示。然而 3 年多时间过去了,村民们搬离垃圾场的愿望却没能实现。

记者的同事作为媒体观察员,没有「硬碰硬」地质询相关负责人:「人们最重要的权利是什么?生存权!要体会这些老百姓长期所处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更直观一点。请注意,有 14 户距离垃圾填埋场 200 米的范围内,100 多户在 500 米范围内,假设一户有 3 个人,那就是 300 人左右。今天晚上在座的有几百人,如果换成我们这几百人在三年多时间,天天与垃圾为邻,会有怎么样的感受?」这「设身处地」的一问,让现场的所有人都深受触动。

接着,该同事趁机「紧逼」「敲打」对方:「市城管局作为此项工作的牵头单位,有督办的任务。表面上看推进会就开了无数场,但这有用吗?如果是缺乏这个牵头能力,你可以向市政府及时报告嘛,既推不动,又不报告,那就存在态度问题了。这就是大家说的『只负责开会,不解决问题』。」这一柔一刚的两个问题,让被质询对象从内心深处愿意找问题,自纠自查。

「阳光问廉」秉持问题导向,发问一向动真碰硬。主持人作为串联现场环节,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他们的发问像一根杆子,直接、从容地「挑」开「遮羞布」,也捅到了某些干部的痛点。他们除了在台上辛辣、有节奏地发问,还在台下经受着各种考验。

「你们在这场硬仗中,只挂帅,不出征。」「这 40 万的扶贫资金是打了水漂了,可关键是还看不到『水』。」「你们的底气从何而来?」在达州市的「阳光问廉」中,针对扶贫攻坚中某些干部的懒政与「乱作为」,主持人胡艺潇提问与点评直击问题要害,频曝「犀利金句」,被网友点赞。

胡艺潇恰到好处地做到了一名成熟主持人的沉稳、机智、客观以及犀利。在她的把控下,现场气氛松弛有序,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她坦言:「我知道这条路非常艰辛坎坷,也知道自己和同事还有家人都曾因为这个节目受过委屈甚至威胁。但我也知道,正因为我们都热爱,所以无悔,更无惧。」

问,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勇气和担当。

毋庸置疑,帮助责任主体彻底揭开问题的「遮羞布」并推动问题解决,这是「问」的初衷。因此,「问」的技巧和技术含量就很考验问的主体。

以打辩论赛的思维「问」

第一次参加「阳光问廉」节目前,记者也为如何「问」而犯愁。记者突然想起,若以大学时代打辩论赛的思维「问」,应该是一种最为恰当的方式。

「问」,初级模式是见招拆招。但是,化被动为主动,才是精要所在。「阳光问廉」是数方参与的「多角战」,不论是媒体观察团还是媒体点评嘉宾,可供发挥的余地并不多。如何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一招制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与「阳光问廉」几次后,记者总结「问」的技巧有三。一是攻其不备,二为拐弯抹角,三则单刀直入。

某县级市的阳光问廉节目现场,当其中一组节目曝光了该市某村文化服务室的电脑因悉数损毁导致村民无法使用时,该村相关干部面对镜头竟「喊冤叫屈」,指斥为村民不愿到文化活动室使用电脑,而是直接用村务办公电脑。

于是,记者在节目现场问该名村干部知不知道保密纪律。这一下,就把对方问「傻眼」了。如果碰上被问责主体「咄咄逼人」,甚至一副自己含冤受屈模样的,不妨攻其不备、另起炉灶,令其自顾不暇。

凡是被问责主体虚与委蛇、避重就轻,甚至和稀泥的,则可利用迂回战术,「挖坑」请其自己跳入。例如,「成都面对面·监督问责第一线」节目彭州篇,在面对农村旱厕改造质量和过程如何监管这一问题时,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单位负责人一会儿说村组上报数据无误,一会儿又说相关单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记者趁机问这名负责人知不知道自己所在单位面对上述事件时的职责,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知道,就是调查监管」。记者面向他一摊手:「您知道啊!」观众席上笑声一片。

见上述负责人面红耳赤,记者接着问了一句:「也就是您和您的单位没有过实地调查,不掌握情况?」被问责那位见退无可退,只好答道「嗯」。凡是被问责主体理屈词穷,已无后招的,就要单刀直入,令其自行招认。

几年多期「阳光问廉」参加下来,记者已经成为别人口中的「老手」了。但越是这样,记者越发认为,「招式」不论如何千变万化,目的不是让官员「出丑」「发懵」,脸红出汗也只是其中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促进问题的解决,促进提高政府效能,为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添砖加瓦。


作者 王兆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