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政策落实不细被问责,村干部有委屈?

作者作者
本刊全媒体记者许然

「基层的各种惠民惠农资金种类太多,而且涉及的部门不同,标准不一,对象不同,发放的时间分散。有时候稍不注意就会搞混淆,被问责。」此前在某乡镇采访时,一名村干部向记者倒苦水。

这名村干部口中所说的「被问责」,指的是隔壁村此前发生的一起问责事件。在冬春救助金的申报和发放中,隔壁村的党支部书记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在发放对象上产生偏差,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类似这种惠民惠农资金实际发放对象出现偏差的情况并不少见。与「关系救助」「人情救助」等优亲厚友的情况不同,这类问题一般是由于工作失误。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在村里,哪些补助应发给哪部分人,大家心里基本都有个「小本本」。「小本本」上都是村里符合条件的「老典型」。也正是因为有个「小本本」,一些常见的补助政策,总会习惯性地想到「小本本」上的人,从而忽略其他符合条件的对象。再遇上一些并不常见的政策补助时,就容易在发放对象上产生误差。

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其客观原因。有村干部表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除了要应付各种检查,安全生产、产业发展、环境卫生等各项事务也一样不能少。大伙儿早已是分身乏术,难以做到吃透每项政策,事事落实完美,难免出现抓大放小。「你看,我这光是 2 月 3 日这天就迎来了三次检查。」某典型示范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表示。

但从主观层面来看,这还是与基层干部的惰性思维有关。「作为惠民惠农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人,村干部再忙也不能当『甩手掌柜』。自己都没有把握和理解好政策,更难说把政策宣传到位。在审核层面,乡镇重材料、轻把关,对村一级一审了之、一发了之。这导致审核走形式、公示走过场。」当地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剖析了问题发生的根源。

为避免这类问题再次发生,一些地方纪检机关牵头,督促涉及惠民惠农补贴政策较多的部门强化主体责任,常态化组织下村开展相关培训、政策宣讲,增强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力。在政策执行阶段,督促基层完善相关公示资料,综合运用微信群、手机短信等形式,引导村民参与,提高政策知晓度。

「这类案件也暴露出基层的监督短板。」一些纪检干部认为,还需加大对村级纪检干部的培训力度,解决其对惠民惠农补贴、村级「三资」管理、户厕改造项目等专项监督无从入手的问题,帮助村级纪检干部更好地履职,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


作者 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