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学问,考验的是管理者智慧


近日,一段「老人外出被身穿红马甲的人绑在树上」的视频引发公众关注。事发地在石家庄藁城区,由于藁城区是疫情高风险地区,疫情形势复杂。老人不戴口罩、强行出门买烟,村内卡口身穿红马甲的执勤人将其粗暴地绑在树上,还对其进行言语羞辱和威胁。舆情发酵后,该村党支部书记闫某被停职。
舆论平息,但这起事件却值得反思。年关将近,疫情防控态势日趋紧张,各地纷纷出台相关防控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疫情防控态势紧张的特殊时期,防疫工作者就拥有超越法律底线的「特殊权力」。
处置违规的不听劝的村民,办法很多,可以将其带至家中或指定地点,交由家属或专人管教和训诫;遇到暴力抵抗,报警由公安机关处理,合情合理也合法。对其进行捆绑、辱骂,不仅让当事者的身心受到伤害,偏离了法治轨道,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不少地方出现过「赶人」「断路」的一刀切决策,滥用「战时状态」更是不科学的防控之策。这些事件暴露出当地政府对防疫施政执法的管理漏洞,更指向基层长期以来存在的治理问题——情绪化、无序化甚至暴力化。
前些年,城管暴力执法屡屡成为舆论热点事件,影响到当地政府和公权力的形象,造成某些地方城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激化。如今,基层仍有零星的暴力执法者,在地方保护主义之下作威作福。
前不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了云南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群众对于街道办事处原副主任、城市综合执法队原大队长铁乔昌暴力执法的细节。
铁乔昌组建了一言不合就动手打砸的暴力拆迁队,大锤、撬棍、千斤顶是他们的标配。铁乔昌对执法队员的日常「教育」是:「遇到不听话的,可以动手,不要打重,出了事情街道会赔,不用承担责任……」一身匪气的「铁老大」带着他的「铁锤队」,造成了多起影响恶劣的执法者伤人事件。
2020 年 11 月 28 日,铁乔昌因犯妨碍公务罪、非法经营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妨碍作证罪、贪污罪、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九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 502.8 万元。24 名涉案人员被判处刑罚。其背后的「保护伞」也被市、区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分别予以相应党纪政务处分,其中一人被判处刑罚。
一名学者认为,暴力执法者对权力的理解有误,具体到行动上,「人治」思维的惯性难以消除。其背后,往往藏着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政府。还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一时政绩,不顾民众意愿和公共舆论,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为基层治理的暴力化火上浇油。
基层治理的学问,说大了是制度保障和制度设计,说小了就是考验管理者的耐心、智慧和执法水平。前两年,山西某地在农村基层推行「煤改气」环保工程,为了防止农民用灶台,某村委会带人用水泥封平了村民的灶台。而当地官方却用扯虎皮做大旗的心态宣传:「谁家要是再烧火做饭取暖,就是跟国家作对。」
封灶之举引起群众的反感,引发了一波网络舆情。基层治理体系运行中,任何利好政策都不应被四舍五入为简单化运动式治理和暴力行政。封灶之前,当地政府有没有科学论证过空气污染跟百姓生活取暖做饭的关系?有没有分析过每个家庭收入是否能承受天然气的价格?
在某市机关门口不到 50 米的街道边,摆摊的小商小贩络绎不绝,该市一名官员说:以前每天有城管执法人员来劝导他们不要占盲道,不要占机动车道,不能妨碍人们正常通行,周围的垃圾自己清理。现在大家都自觉了,这样也好,他们在这里,城市多了点烟火气。他说,所谓妥协,并不是权力的退让,而是在执法流程规范化之下,把握权力的边界,对底层民众多一些真诚的理解。
作者 曾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