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守护故宫的下一个 600 年

开到凌晨四点的故宫,还发了 800 盒方便面
大家去故宫博物院,长期以来可能都是这样的情形:进去以后,目不斜视地往前走。第一个先看皇帝坐在什么地方?太和殿。然后去看皇帝躺在什么地方?养心殿。再去看皇帝的花园——御花园。看看表,1 个小时已经过去,于是很多人就离开了。
但是前年发生了一件事,很多人进了故宫不是往前走,而是往西边跑,越跑人越多,越跑越快,于是新华网有了一个新名词,叫「故宫跑」。后来发现,他们是跑去看我们举办的《清明上河图》展览。有位老先生见我来了,就提意见说:「你们故宫博物院怎么搞的?办一个展览怎么像运动会一样还要跑?」他七十岁了,一大早就来排队,结果一开馆人就跑起来了,他都没能第一批进去。
我想他说的对,便开会研究怎么办「运动会」。我们做了 20 个牌子,1000 个胸牌,第二天 7 点前就把牌子在广场上立起来,按先后顺序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不到 8 点,运动会的开幕式就举办了,然后入场式,第一组入场、第二组入场……老人孩子都不用跑了。
但来的人确实太多了,3 小时、5 小时的等待入场。当时我也很激动,便承诺说:「今天最后一个观众走了以后,我们再关门。」结果豪言壮语说出去,后果很惨,就得到后半夜了。
我们的员工到晚上 8 点,去看大家,问观众累不累,大家说:「累也要坚持但怎么晚上没有卖水的啊?」我一想,确实晚上展览从来没开放过,所以卖水的系统也都停止了。工作人员赶紧烧茶,烧了 2500 杯茶送给大家。到了夜里 12 点,还拿出 800 多盒方便面,一个人发了一盒。夜里 4 点,最后一批观众进去了。等最后一个人参观完,雄赳赳气昂昂走出去的时候,天都快亮了。
让人们有尊严地坐下
那段时光,我们感触很深,也在思考,什么样的博物馆能成为人们喜欢的博物馆呢?过去说起故宫博物院,我们经常骄傲地说:「这是世界之最。」但今天仔细想,这些「世界之最」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觉得应该看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对社会、民众做了多大程度的贡献。你贡献了什么,让人们获得了什么,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人们进入博物馆之时,一到旺季,排 1 个多小时的队,验票、安检、存筐,进去后已经精疲力尽了。因此,我们要改变。
首先把我们前面的广场重新装修,清退商贩,将清理出来的房子改为售票窗口,故宫一下子开了 32 个窗口,同时还尝试网上售票。过去广场上没有一把椅子,人们累了后要席地而坐。我们便制作了 200 把椅子,每把椅子上坐 3 个观众,600 人能坐下来。我们还有 56 棵树,就做了 56 个树凳,又有 600 人能坐下。
我们要做群众满意的事,现在看到人们有尊严地坐下来了,这是最欣慰的。
过去的制度设置不太合理。买票的观众走两边的小门,中间的大门走贵宾。两边每年 1500 万人以上,中间每年只有七八百人次。这样两头总是排长长的队。有个从东北来的老大爷,到这跟我们商量:「我一辈子就来一次故宫,我得像皇帝一样走中间的门进去。」我们跟大爷说:「您不能当皇帝,因为中间没安检。」大爷很不满意。今天,所有的人都不能开车进入故宫博物院,因此三个大门都打开了。谁愿意当皇帝谁当皇帝,谁愿意当大臣谁当大臣。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是以管理者方便为中心还是以服务对象观众为中心呢?如果是前者,就会设置很多的障碍。如果是后者,一切都会变。所以我们号召,让员工去当观众。你当 4 天观众,你就会知道观众的苦与乐。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