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站长栽在了猪身上

作者作者

「我 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无比羞愧。作为一名受党和组织培养多年的基层干部,没有经受起糖衣炮弹的诱惑,私欲作祟滥用职权一失足铸成千古恨……」

2019 年 4 月,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畜牧兽医站原党支部书记、站长秦波因安排养殖户虚假投保、虚假理赔并从中获利 78 余万元,受到开除党籍和公职处分并被移送司法,他在看守所里作出了忏悔。

利欲熏心「发猪财」

事情还得从 2015 年 3 月说起,当时保险公司业务员找到秦波,请他帮忙在孝泉镇推广生猪保险,并指出按照惠农政策规定,国家财政将按生猪保险保费 80% 的标准进行补贴。秦波如实将保险相关情况进行了宣传,但养殖户们并不乐意参保,怕花「冤枉钱」。

「不管生猪死亡情况如何,我们将按育肥猪投保总数一定比例,以每头固定几百元的价格对养殖大户进行理赔,保证他们只赚不赔……如果你们完成 3 万头投保任务,还会给兽医站一笔劳务费。」面对再次找上门来的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开出的「优厚条件」,秦波动了心。

「如果全年投保 3 万头,按照国家的惠农政策,投保人总共只需缴纳保费 10 万余元就可获得 50 余万理赔款……」秦波在心里盘算好了,也有了底,他赶忙叫来赵某某、周某某、谢某某等几家当地养殖大户讲明条件,大家都觉得有「赚头」,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秦波对生猪投保头数进行了「分配」。以 2015 年为例,上文中的养殖户共投保生猪 3.6 万头,其中有 1.5 万头是用他们家人的名义帮秦波代投的。就这样,实际上一头猪未养的秦波以他人的名义保育了上万头肥猪。当年,某保险公司按照事先约定的赔付比例进行理赔,秦波从中获得理赔款 26 万余元,扣除保费非法获利 18 万余元。赵某某、周某某、谢某某扣除保费也获利了 19 万余元。

「育肥猪投保头数由我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商量确定,根本没有到现场核实过。至于病死猪理赔如何把关,按照约定,我见到理赔单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照片只管盖章。」面对调查人员,秦波如实交代了他如何操作生猪投保理赔。

「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根本不会派人来看现场,而是让我们通过手机 APP 上传理赔资料,甚至有些养殖户还将病死猪冻在冷柜里反复用来照相……」据养殖户反映,保险公司对于病死猪理赔环节更是睁只眼闭只眼。

假保真赔「肥腰包」

尝到甜头的秦波和养殖户如法炮制,连续三年对育肥猪投保头数进行了「分配」。

「这三年,按照秦波安排,我每年均投保 4000 头,并以家属名义帮他投保 3000 头。每次理赔后都到秦波办公室拿现钱给他……」据谢某某交待,从 2017 年开始,秦波干脆做起了「无本生意」,连保费也让养殖户「代理」了。

2015 年至 2017 年,秦波累计从谢某某手中非法获利 11 万余元,从赵某某处非法获利 20 万余元,从周某某处非法获利 21 万余元。此外,2016-2017 年期间,秦波还安排早就没有养猪的曾某某购买生猪保险 8500 头,除保费外他们各自瓜分了 5.9 万余元。

「三年来,我还送给秦波『管理费』8 万元,因为他是兽医站站长,生猪保险投保和理赔都要找他盖章。领取生猪耳标、疫苗、消毒药也要找他……」据赵某某交待,除非法获取理赔款外,秦波还按养殖户扣除保费成本后理赔款的 20-30% 索取「管理费」。自 2015 年以来,秦波先后安排养猪户替他虚假投保,个人从中非法获利 59 万余元,先后向赵某某、周某某、谢某某等人索贿 18 万余元。

据调查,2015 年至 2017 年,赵某某、周某某、谢某某几家养殖场育肥猪年最大出栏量共计约 8000 多头,而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安排他们每年以「三季联保」的形式购买大大超过实际养殖规模的育肥猪保险,共计虚增约 2.7 万余头生猪保险标的。

同时,秦波还安排曾某某、赵某某、周某某、谢某某以本人、亲属或朋友名义,累计虚假投保近 5 万头,共计虚假投保 7.6 万余头,导致国家损失财政补贴资金 170 余万元。日前,作为当地首例惠民惠农领域违纪违法留置对象,秦波受到开除党籍和公职处分并被移送司法。

经调查,为了提高养殖户参保率,当地主管部门每年明文规定某保险公司具体负责相关乡镇的生猪保险,直接为保险公司垄断式骗取生猪财政补贴提供了便利。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等相关单位对生猪投保基础数据审核把关不严,仅对投保数据作形式审查便通过审核确认。

乡镇畜牧兽医站对生猪耳标监管流于形式,超发滥发耳标,并为保险公司出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虚假证明。加之个别保险公司生猪保险承保员、理赔员由一人兼任,一揽到底;在签订投保合同时,保险公司不按照实际载畜量承保,而是随心所欲搞所谓「三季联保」,按照养殖户生猪存栏数的 2.5 至 3 倍左右的比例虚增标的投保;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不按实际险情而按事前约定理赔,且不到现场核实险情,让养殖户既充当协保员又充当理赔员,严重违反了保险法和农业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


作者 江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