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赴任的心态

作者
曾有一名县委书记亲口告诉记者,他当时到该县上任,得到过上面 4 次明确通知,并且每次都向县里所有副科级干部宣 布过,准备第二天开干部大会。但偏偏前三次都黄了。其中第二次,他甚至已经上了去那个县的车,临时被市委书记喊回来,据说是「某个环节临时卡住了,有特殊情况」。
虽然组织上说不是他的问题,但这名县委书记还是忐忑不安地瞎猜好一段时间。他告诉记者,市级机关干部赴区县任要职,心态往往很复杂,大家都想出去锻炼,好的地方,大家打破头争着去,但毕竟僧多粥少。
「那挑个偏远一点的地方啊?」记者觉得凡事总有可回旋余地,何况外调官员在级别或实权上是呈上升态势。
「你不懂,这种地方,去挂职一两年,很难有多大的作为,并且地方势力不好调和。要是『坐不稳』,可能『头破血流』。」他摇了摇头,「但你也不能不去,很多人巴不得你不去。想去的人多着呢,你以为人家县里欢迎你?县里面的官员一箩筐,就怕我们去抢位置。自己的人过去少了,不好开展工作,带多了,又太扎眼……」
华东某省一名老领导曾告诉记者,「像我们那个时候,如果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就要往条件最差的地方去,越是条件不好的地方越好出成绩,一张白纸好画图,哪怕出一点点成绩就特别打眼。再说,领导放你下去是让你做事去的,是考验你能不能当官去的,只有组织上发现你比县里面其他官员更能够做事的时候,才会考虑让你进一步为官。去了还有机会,不去就连机会都没有。」
作者 舒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