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者
作者
全面功能探索服务标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点推进面向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宿迁市宿豫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文化惠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丰富了具有宿豫特色的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强化设施载体建设,服务功能显着增强。加大对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载体和平台。一是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作为文化新地标的宿豫区大剧院正式启用,文化惠民演出季期间,每个周末都有一场「大戏」,由国内一流的文艺团体为群众带来包括话剧、戏曲、音乐剧、歌舞、交响乐等多个艺术门类的演出,有力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能。宿豫区图书馆完成升级改造,着力探索创新图书馆服务形式,区级「图书馆驿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共建成 5 个「小镇书房」,成为具有宿迁特色的公共文化设施,扩大了群众阅读空间,推动了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二是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宿豫区通过持续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有力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截至 2018 年底,全区建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130 个,农家书屋 136 个,城市书吧 4 个,小镇书房 9 个,百姓舞台 4 个,全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宿豫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着提高。三是构建满足城乡居民多元文化生活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围绕打造「城市 15 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不断健全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宿豫区启动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推广工作,利用城区公园、广场,新建一批民俗戏台、群艺舞台等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全部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全覆盖,区有支中心、各乡镇有基层点。

打造本土文艺盛宴,文化为民靶向精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常态化开展以送戏曲、电影为主的文化下乡活动,组织开展新春团拜会、「民俗迎春」系列活动、广场文化节、企业文化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到 2018 年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文化艺术节,每届以党的文化建设重点和人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为导向,组织文艺团体、群众力量围绕相关的主题开展活动,为人民群众奉献一场场精彩的文艺盛宴。2018 年举办「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宿豫区庆祝建党 97 周年暨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千人大合唱、首届「舞动宿豫」广场舞大赛、第二届「豫见好声音」音乐狂欢节等大型主题文化活动,现场及手机直播观看人次超过 30 万,成功打响宿豫文化活动品牌。同时,着力打造宿豫文化精品工程,文艺创作演出取得新成果。持续开展两年一届的宿豫政府文学艺术奖评选工作,发挥政府文学艺术奖导向作用,促进优秀作品脱颖而出。2018 年,宿豫区完成文艺精品创作 25 部,其中 2 部作品进入省重点,12 部进入市重点,3 部作品荣获「金鼎」文学艺术奖。宿豫城市形象宣传片《豫见精彩》引爆网络,点击量超千万,在优酷全国地方宣传片排名第五。广播剧《爸爸》获评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宿豫区注重将历史文化资源、传统地域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寓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彰显宿豫文化特色。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相得益彰。结合井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宿豫区政府与市水务局以井头泵站为载体,深入挖掘运河湾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改造和保护老泵站、油库、机修库房等重要水利文化遗存,新建水利科技、水利文化、水利实物展厅及水利遗址公园景区,公园占地面积约 75000 平方米,形成了集水文化体验、运河民俗文化消费与传播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寓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每年定期举办全区特色民俗文化集中展演展示活动,组织参加省市特色文化艺术节等赛事,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交流,提升宿豫传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在宿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民俗文化馆,用于展示传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成为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五星工程奖」评选中,由宿豫区文广新局上报的苏北琴书《公仆颂》荣获曲艺类铜奖。「丁嘴跑驴」这一传统非遗项目成为宿豫区廉政文化宣传的新载体,《参加廉政会》《贤内助》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剧目被多次搬上舞台,走进社区、企业、学校演出,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传播了社会正能量。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提档升级。宿豫区立足「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定位,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乡镇中心街区建设集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小镇客厅」,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搭建舞台,让群众可以自主参加文化活动。「小镇客厅」也成为集中展示小镇产业、文化、生态特色的公共空间。譬如新庄镇的「小镇客厅」就是由原粮管所旧址改建而成,占地总面积 65 亩,内设小镇书屋,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新融入现代元素,目前已配备各类藏书 5 万余册。「小镇客厅」还设有乡情馆,总建筑面积 1440 平方米,内部展厅设计元素共分 7 个部分:小镇春秋、乡愁记忆、乡贤名人、幸福小镇、小镇书香、小镇乡音、交公粮(场景)等,充分展现地方发展历史、乡音、乡情,留住记忆,回望历史,建成后成为新庄镇重要的文化阵地。

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支撑不断完善。围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效能,宿豫区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逐步建立。宿豫区成立了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文化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推进措施,将全区各村居(社区)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为若干个网格,使之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把区域内所有人口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范畴,形成区、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统筹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保障逐步制度化。宿豫区先后出台了《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资金考核使用管理办法》《城乡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以奖代投资金考核使用管理办法》《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考核使用管理办法》《文化人才内培外引奖励资金考核使用管理办法》《文化艺术活动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充足的资金保障,有力推进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作者系中共宿迁市宿豫区委书记、宿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李蕾


作者 刘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