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作者
作者
创新平台系统解决质量

所谓最后一公里,不是物理距离上的一公里,而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心理距离。如何营造好环境,需要真正把政策、服务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让政策够不着的企业,能通过公益化、市场化的服务解决问题;让服务覆盖不到的企业,通过政府搭建的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能得到政府的服务。

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具体来说,国家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扶持、引导政策非常多,且分散在各级各部门。但是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遭遇了「最后一公里」现象,优惠的效果大打折扣。政府服务企业的一大关键,就是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换言之,以何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企业精准获悉并受用相关政策与信息,对这些还处于创业期、成长期的企业,「找到」他们,让他们「被服务」,是打通政府为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的主要目的,也是这些政策落地生效的最大挑战。

对此,镇江市经信系统自去年以来通过中小企业服务专柜向园区延伸等多项创新举措,从主城区到新区,从不方便到方便,成功缩短了「娘家人」和企业空间及感受上的距离,也有效打通了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挖掘需求,定位服务

总体看,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有着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例如,存在基础薄弱发展质量低、市场进入障碍较高、「融资难、融资贵,税负重」等困难和问题。抓住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共性和关键难题,精确瞄准企业需求,积极整合相关社会服务资源,努力满足中小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是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走得远、走得好的关键所在。

「三专」是镇江市经信委针对中小企业一直努力探索的特色服务模式,包括专柜、专线(12345 中小微企业服务热线)和专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其中设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中小企业服务专柜,以「前台咨询受理,后台配套服务」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专项申报、检验认证等多项服务,自 2013 年 8 月开设后备受企业欢迎。而且作为全国首个非审批类中小企业服务窗口极具创新意义,曾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的肯定。然而,这样一个能面对面提供一揽子服务的专柜,最初只在市行政服务中心才有,很多辖市区、园区的企业因为空间距离上的阻隔,获取服务并不方便。

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去年底,镇江市经信系统在各辖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和所有制造业园区,都开设了中小企业服务专柜。市、辖市区、园区三级全覆盖的专柜服务,拉近了「企业娘家人」和企业的距离。2014 年 12 月 4 日上午,镇江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和新区新能源产业园,相继挂上了中小企业服务专柜的牌子。市经信委的品牌服务——中小企业「三专」服务中的专柜服务开始在这里展开。随后一周,这一服务还完成了对全市 7 个辖市区和 20 个先进制造业园区的全覆盖。一出门就能享受到的面对面服务,成为打通各种「中梗阻」最直接最有效的举措。

注重「无形」,抓住「关键」

过去,职能部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最有效也最受欢迎的手段,是为企业争取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新常态下,经济单纯靠土地、资金等有形要素驱动的发展方式发生改变,信息、理念、模式等无形要素,有时更能推动企业发展。基于这样的「生产要素革命」,镇江市经信委服务企业更加注重「无形要素」供给,组织专家上门提供智力支持便是一例。

去年 4 月,一批省内外知名智能制造专家,组团走进位于扬中的华鹏集团。专家们对企业的一条开关设备生产线给出了智能改造的详细意见建议,最终促成了一个总投资 3.2 亿元的技改项目。而当年 11 月,一笔扶持该项目的专项资金,也从省有关部门下拨至华鹏集团。

抓住「关键少数」是镇江经信系统服务企业的另一创新。当前,镇江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000 多家,中小微企业 3 万多家,如何服务好这么多企业?去年 10 月,镇江市经信委正式启动制造业「三百」培育提升工程。通过集中政策、资源和服务,叠加扶持全市工业纳税百强企业、专精特新百佳产品和投资技改百新项目,进而抓好「关键少数」做强工业经济。「三百」工程启动后,市经信委机关所有处室与相关企业和项目逐个结对,点对点全程服务,相关企业和项目的关键作用也进一步显现。

落实政策,传递温暖

切实有效地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对一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2013 年 11 月 5 日,镇江市率全省之先,设立了小微企业周转贷款制度。该政策是进一步落实市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20 条」的具体举措。小微企业「周转贷款」,由市政府筹资 1 亿元,专储江苏银行和镇江农商行,两家银行按照 1∶1 配套,向符合条件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用于解决企业归还银行贷款时发生的暂时性资金周转困难。「周转贷款」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适时公布的半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收取利息。此项政策的实施,一年可为 800 多家小微企业解决周转资金 48 亿元,减少 4000 多万元的融资成本。

政策好是基础,关键是要落实好,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去年以来,镇江市多家企业受益于小微企业周转贷款。支持小微企业的「镇江样本」,因为周转贷款渐入佳境,更加引人关注。在此基础上,镇江市经信委同市纪委、市金融办、银监分局联合启动「小微企业融资阳光服务工程」,实现近百户小微企业与银行机构现场对话。小微企业融资「阳光服务」扬中行、丹阳农商专场,采取向企业发送服务告知函和媒体登服务公告向社会广而告知的方式,吸引 300 多位小微企业的负责人、私营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自发对接。辖内各银行机构依托「阳光服务」平台自发组织对接活动 21 场,对接服务的小微企业 1780 多户。

记者观察:让企业感到温暖,是地方经信系统服务企业的新要求。作为「企业娘家人」,服务企业到不到位,关键看效果和企业感受。只有服务的终端末梢带着温度,企业感到温暖,「最后一公里」才算彻底打通。

镇江市经信系统的探索创新还仅仅是个开始。服务无止境、满意无终点、创新无终止。地方经信系统应发挥贴近企业的优势,既要把企业的诉求反映上来,也要把国家的政策落实下去。要结合实际,细化和实化各项政策措施,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用好、用足已有政策。此外,还应当紧贴企业需求与时俱进。比如创新载体,针对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和新生代企业家群体特点,以微信公众号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又比如紧扣需求,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帮中小企业解决缺钱、缺人等共性难题,力求接「地气」。服务中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的路程,仍需在广大经信系统干部的脚下伸延。责任编辑:戈尚达


作者 许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