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观念内化于心

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必须弄懂、弄透并把握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核心问题,让群众观念内化于心。
首先是要解决「我是谁」的问题。《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可现在有的人竟然「健忘」了、模煳了。我们本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出自平民,来自基层,生活在群众之中,而非在群众之上。树高千尺不忘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让我们回到源头、回到起点去审视自己,认清身份、摆正位置、找准问题。交通运输是个典型的民生行业,尽管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但也要警防「健忘症」,绝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在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服务全省「两个率先」的新形势下,交通运输战线上的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身份清醒」,牢记我们的岗位就在「树的根部」,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立足人民群众这个「源头」,也只有这样,现代交通才能真正坚持「民生」这一鲜明导向。
根本是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我们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可是,发展到今天,如果连新鲜空气都唿吸不到了,干净的水喝不到了,食品药品质量不安全了,老百姓怎能信服我们是「造福人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尽快把「走偏」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纠正过来,使之与百姓需求更加「合拍」。这里还有一个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问题。理论上,「对上」与「对下」是一致的。有的人却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主要对上负责,把大量精力耗在会议、文件、汇报材料上,了解情况主要在办公室、会议上,即使下基层,也只是蜻蜒点水,得不到真实情况。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在为民服务上做了不少实事,每年都推出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镇村公交、危桥改造、渡改桥等,然而在「为了谁」的答卷上,并不是每个地区都能得高分,今年得高分也不等于明年百姓还给你打高分。交通运输行业党员干部一定要从根本上牢固确立「为民」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想作为第一信号,不断优化调整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不断谋求改善交通出行和交通服务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关键是要解决「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依靠群众,既是态度问题,也是方法问题。现在,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有本事,这就很容易犯错误。一方面,要解决好「不愿依靠群众」的问题。有时工作中发生强制性的、简单化的、喜欢「为民做主」的情况,主要是不尊重群众意愿造成的。出发点虽好,但是群众不理解。我们做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工作,一定要考虑和依据群众的意愿,而不能仅凭自己的良好愿望,一厢情愿。另一方面,要解决好「不会依靠群众」的问题。现在不少同志学历高,但做群众工作还只是个「小学生」。这就迫切需要「先做学生」,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交通运输点多、线长、面广,专业性、民生性都很强,党员干部没有「甘做学生」的诚恳态度,没有点「群众工作本领」,是绝对不行的。全行业的党员干部都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切实把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好思路、好决策,转变为先行优势、竞争优势,攻坚克难,推动发展,提升服务。
我们只有把群众观念内化于心,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评判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才能有效发挥群众路线这一法宝的真正威力。
作者 刘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