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不能只是「顺着说」

召开座谈会,这是上级机关领导到基层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和建议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时常的「情形」,却往往不乏与会者谈点不同看法被打断并「剥夺」了继续「陈情」的机会。
众所周知,全面深化改革,趟的是深水区,啃的是硬骨头,问题即难题。因此,改革也好,举措也罢,要想取得「刀削豆腐两面光」的效果很难,更多的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成效与问题、进展与矛盾往往相伴而生。且不说观点对与错,既然是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与意见反映,肯定是情况有好有坏,进展有快有慢,成效有大有小,观点、想法有异同,而全方位、多角度呈现完整的「图景」,恐怕才是座谈会的目的或者说要义所在吧。
眼下有这样一种现象:上级机关及领导时常「抱怨」,听不到真话;基层及普通群众也「抱怨」,上面的来人不爱听真话;上下左右都认为,现在的「真话」真是件奢侈品。到底是没有人说真话,还是没有人听真话,是谁该迈出第一步呢?这恐怕不用深思,也不必熟虑,大家心中都有「谱」,选择也是明确的。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改革要体现问题导向。不但要将问题摆出来,还要摆得准,途径无非是通过调研直接了解,通过收集来汇总,通过分析来梳理……特别要鼓励处在实干一线的、掌握实情的、认真思考的、敢于直言的人畅所欲言,有一说一,不用「跑冒滴漏」的方式进行问题的「瘦身」,不以「瞒、遮、掩」的方式进行问题的「隐身」。因为无论「瘦身」还是「隐身」,问题都客观存在,只有问题呈现出来了,才好去想解决办法。如果说「木桶理论」中的补齐短板,能有效增加容水量,那么,问题导向下的解决问题,不就意味着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吗?
座谈会,本是围绕主题,见仁见智,只要有利于思想统一和工作推进,应当欢迎与会者提出不同意见、不同解决方案。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不但能自证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也更能在比较与权衡中把握大局、把握方向。所以,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最要紧的是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知道已经解决了什么,哪些还没有解决,哪些需要纠偏,哪些需要助力推动。如果因为意见不一、观点不同,甚至是因为不动听、不悦耳而禁言禁声,让问题、矛盾「烂在肚里」,不但可能加倍「发酵」而呈扩大化,更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座谈会,如果只能「坐着」「顺着谈」,效果预知,结果预设,则不开也罢。而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座谈会不仅有「坐着」的形式,更有「站着说」的内容,说真话,或许就能在呈现真情真相真景方面取得既「出奇」、又「守正」的成效。
作者 盛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