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最后一公里」推卸责任

在接受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检查考核时,我们时常听到某些部门领导将未按时限完成情况委婉地说成「最后一公里」。但说白了,就是没完成。那么面对工作任务未完成状态,我们有些部门和领导为何喜欢「最后一公里」这种说法呢?无非是这种说法容易让人产生「大差不离」的感觉,以求得到宽宥和过关。
每项工作的部署落实都有严格的进程时序。到了考核验收时,就如同考场交卷一样,该怎样就怎么样,说得再委婉好听,也不可不顾事实,这才是我们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对于整体工作来讲,事事都有「最后一公里」,但就看这「最后一公里」是在规定的时限内走完,还是超时限、让人拿着鞭子赶着走完的。如果这「最后一公里」超时限还要被人赶着走,而且影响到全局工作收效,那说上天也成不了完美事。因为「最后一公里」就是「塔顶」,就是运动竞技场上决定拼搏成果的最后撞线。不按时限去走这样的「最后一公里」,同虎头蛇尾没有什么两样。其实,我们工作部署在时序推进上都有严格量化的考核标准,不存在刻意留有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存在「最后一公里」就是没完成,不可忽略不计或将其与完成划等号。事实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存在「最后一公里」,让我们为民好事没办好、难事没办成。
遗憾的是,在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眼里,认为工作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是「小距离」,总以为胜利就在眼前,这点瑕不掩瑜的「小距离」可以忽略不计。殊不知,这样的「小距离」不消除,就没有完美实现大目标的可能。对于各种国计民生大事而言,更不可将「最后一公里」视为「小距离」。要看到,这些「小距离」的存在,容易导致党的温暖、政府关怀和社会福祉难以输送到群众身边,让人民群众心冷身寒。许多工作越是到最后,越繁重越艰辛越容易发生不测,也越能考验我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坚持到底的工作态度。所以这样的「小距离」常常距离并不小,且潜伏着负能量。努力去消除这样的「小距离」,才能成就我们的大事业;如果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则贻害无穷,甚至会导致我们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有些地方政府规划投资的民生项目建设出了问题,恰恰就在这样的「最后一公里」前功尽弃,我们不可忘了这样深刻的教训。
万事皆有首尾,「最后一公里」实属扫尾工作,但这样的「尾」如果扫得不干不净、遥遥无期,就无法让工作实现全线贯通。因此,我们在完成各种国计民生事业中,不可总是用感觉良好,拿「最后一公里」说法去自我原谅而不愿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要用严谨务实的作风多去想一想、查一查为何还存在「最后一公里」。要知道,未走的「最后一公里」与「走过的九十九公里」同样重要。工作抓落实就在于抢先、争早抓主动,走好「最后一公里」,同样需要一个好作风和责任心,消除「最后一公里」现象的关键也在于给时限、强作风。
(作者单位:射阳县拘留所)
作者 杨广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