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

作者
作者
全面创新服务深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昆山「勾画现代化目标」的殷殷嘱托,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昆山现代化建设试点的重大任务,苏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昆山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昆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按照省委和苏州市委部署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传承弘扬「敢闯敢试、唯实唯干、奋斗奋进、创新创优」的新时代「昆山之路」精神,敢为善为、勇挑大梁,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县域示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争当区域一体发展的县域示范。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聚焦服务苏州市内全域一体化发展,实施「东接、西融、北联、南协」区域联动发展策略。向东接轨上海,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引领,形成国际数字商务贸易组团,加快建设数字经济实验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深度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当好苏州全面对接上海「桥头堡」。向西融入苏州主城,以昆山高新区为支撑,规划建设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形成两岸科技创新教育组团,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共同推动环阳澄湖片区高质量发展。向北联动太仓,以昆山开发区为龙头,推进夏驾河科创走廊建设,形成长三角先进智能制造组团,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做优做强先进制造增长极。向南协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昆山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形成江南水乡生态人文组团,打造江南文化样板区,建设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同时,全面融入「吴淞江科创带」总体布局,规划建设昆山未来城,打造城市创新核心区和活力中心。

争当产业创新发展的县域示范。围绕省委推进「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决策部署,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构筑现代产业发展「六个一」体系,形成「2+6+X」现代产业格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由大体量向高质量转变,巩固「亮屏」技术优势,培育「强芯」骨干企业,深化智能终端产业链布局,做大做强昆山先进计算产业园,支撑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 6000 亿元。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体由小而多向大而强转变,坚持汽车产业、工程机械装备、机器人和智能成套装备同步发力,助推产业产值加快迈上 4000 亿元新台阶。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依托「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昆山杜克大学等重大平台,不断汇聚高科技企业、高能级机构、高水平人才,赋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布局形成新显示、新智造、新医疗、新能源、新材料、新数字六个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先进计算、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一批先导产业。力争到 2025 年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均达到 3500 家以上,构建起 3 个千亿元级、30 个百亿元级和 150 个十亿元级企业矩阵。

争当深化改革开放的县域示范。结合昆山开发区国批 30 周年、昆山试验区国批第 10 年重大契机,深入推进昆台融合高质量发展,对标 RCEP 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对外开放优势与国内市场优势更好结合,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平台作用,围绕产业升级、贸易便利、金融创新、文化交流等方面争取更多创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力争到 2025 年上市企业达 80 家。深化产业合作,加快台企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生产方式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引导产业链由加工制造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促进合作领域由电子信息产业向生物医药、医美康养拓展,支持投资主体由台商一代投资向台商和台青创新创业优化。扩大交流交往,持续完善同等待遇清单,用好「台胞服务专线」「台企沙龙」等机制,办好两岸(昆山)产业合作论坛、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增进台商台胞福祉,精心打造台商大陆「精神家园」。

争当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县域示范。统筹优化功能布局、更新发展空间、强化资源配置,加快建成和谐美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聚力打造城市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青阳港滨水城市客厅,打造品质、品位、品牌相得益彰的城市新地标;立体式推进昆山南站、昆山站区域 TOD 开发,打造站城一体、商务汇聚、功能复合的城市门户;全方位依托西部副中心蓝绿网络交织、基础配套完备的资源优势,打造兼具生态、宜居、创新等功能的城市庭院。大力推进有机更新,在点上加大老旧小区更新、老旧工业区升级等攻坚力度,在线上注重轨交 S1 线沿线 TOD 综合开发、城市大道改造提升等功能牵引,在面上推进老城区文化节点、特色商业街区、活力绿色街区等有效激活,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全力提升设施功能,强化轨道「四网」融合,加快「两环四连八射」快速路网体系建设,打造「七横四纵」生态廊道,统筹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试点,全面激活城市新动脉。

争当社会综合治理的县域示范。立足夯实治理根基、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全面推动模式创新,让基层治理更加畅通,让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更加灵敏。实施基层治理「根系工程」,突出党建引领,全面建立四级组织链条,引导在职党员主动向社区报到,组建「行动支部」、成立先锋队伍,同步实施鹿城青年伙伴行动计划,促进党建、治理、服务「三网」融合。实施街镇治理「基石工程」,理顺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行政区划与功能区划职能更聚焦、权责更清晰、运行更高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与基层治理效能同步提升。实施社区治理「乐居工程」,开展社区规模优化、队伍成长、分类共建、融合治理、智慧建设「五大行动」,完善社区治理架构,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实施社会治理「智慧工程」,结合数字城市建设,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实时在线」,加快住宅小区「科技创安 + 合围管控」,健全 15 分钟核酸「采样圈」,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争当实现共同富裕的县域示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提升,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聚焦群众增收做「加法」,重点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五大增收渠道」,协同推进百村共富、百村共兴、百村共美、百村共治、百村共享,力争到 2025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8.5 万元、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 1300 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1.75:1。聚焦急难愁盼做「减法」,丰富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高效运营东、西部医疗中心和公共卫生中心,「十四五」期间新改扩建学校项目 100 个、增加学位超 8 万个。聚焦品质生活做「乘法」,擦亮昆曲、顾炎武文化金名片,推进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布局 3 个综合公园、200 个社区公园、500 个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进园」。聚焦精准帮扶做「除法」,织密社会救助网络,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大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力度,多主体多途径解决青年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住房等问题,让全体昆山市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作者系中共昆山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宁


作者 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