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属地管理不能断章取义

属地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旨在划清相关单位的责任边界,明确各方的权力范围、职能范围、管辖范围等等,理应包含着「谁审批谁负责、谁履岗谁担责、谁管理谁尽责」的意思,有利于促进各方做好本职工作,防止相互推诿扯皮。
任何工作都需要「上」与「下」共同努力、「条」与「块」相互配合,才能推进到位、落到实处。假如某一方「卡壳」或「松劲」,就会给另外一方增添额外负担,最终会影响到工作成效。由于分工不同,一些处在「上」或「条」位置的干部,离基层一线较远,容易犯「不接地气」的毛病,总认为落实是基层的事,搞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一套,常常把属地管理当成挡箭牌,盯着其中的「地」字不放,对属地管理断章取义,把属地管理单纯理解成地理空间上的辖区治理。实际工作中,凭借行政权力,把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田」,硬推给下级来「耕作管理」,热衷于分区而治,自己却「零持有、零管理、零担责」。
对属地管理断章取义,把任务摊派到下级,把责任推卸给下级,这是一种懒政。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些干部衙门思维严重、高高在上作风突出、履职本领恐慌。有的干部存在官本位思想,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把「说到」当成「做到」,把「做了」当成「做好」;有的干部善于做纸上落实文章,搞任务分解兴致勃勃,对任务落实生搬硬套、照搬照抄;有的干部不注重学习研究,对上面的政策精神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不能把握核心要义,再加之对基层实际不掌握、不了解,也就不会结合实际加以分类指导和跟进辅导。所以,每当遇到「急难险重」任务,这些干部就会把属地管理当作尚方宝剑,对下级颐指气使,自己却作为「局外人」袖手旁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承担的工作原本就面广量大、纷繁复杂,假如上级再把本该自己承担的事项推卸给基层,在「无权力行使、缺技术支撑、少精力投入」的情况下,「线」越来越多,针终将被线「缠」死。长此以往,基层干部负重前行、压力难纾、疲于应付,各项任务的落实效果必将大打折扣。
谁生病,谁吃药。作为身处「上」或「条」位置的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坚决杜绝揽权不干事、不揽权撂事等问题。对于分管范围内的事,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不等不靠、不推不拖,扛起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坚持眼睛向下、身子下沉、重心下移,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当遇到需要下级配合的事项时,真诚征求下级的意见和想法,防止以权压人、倚势欺人,同时主动协调沟通、帮助解决困难、跟进辅导指导,绝不能当「甩手掌柜」。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大丰区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朱 瑾
作者 丁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