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引领基层治理 走向精细化与智能化

作者
作者
事务优化创新探索智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党工委以「幸福河下」区域化党建联盟为载体,以「幸福河下」综合治理平台为手段,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紧紧围绕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需求,通过「党建 + 区域融合」「党建 + 部门联动」「党建 + 智能平台」的有效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使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走向精细化与智能化。

「党建 + 区域融合」,搭建基层治理的横向骨架

街道联合辖区企事业单位,构建起各级党组织上下贯通、横向连接、多方联动的区域化党建联盟,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的整合力,变「碎片化」为「有机体」,变「松散型」为「紧密型」,打通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协同发展的堵点,体现了治理体系的精细化、精准性要求。

创新体制机制,党建引领效用显着。「幸福河下」区域党建联盟搭建「1+6+X」组织架构,汇聚辖区内多家驻地企业单位,依据各自特点归类为 6 个专委会,各专委会共建单位实行队伍统建共管、活动统抓共办、资源统用共享、事务统议共商,为智能化、精细化治理奠定结构性、系统化的组织体系。「幸福河下」党建联盟运行以来,联席会议理事会作为引领带动、集结各类党组织的纽带,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组织优化、统筹协调作用,将辖区 50 多家单位组织起来,在党建引领服务民生福祉、完善城市功能、助推经济发展、提升文明形象等方面作贡献。

夯实关键力量,党建活力全面激发。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各项管理事务需要「人」去推动,「幸福河下」党建联盟的优势就在于充分调动人的资源,将不同主体的力量凝聚起来、不同领域的党员积极性调动起来。倡导联盟单位党员到共建村居报到,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积极参与综合治理、绿色环保、文化传播、医疗卫生、关心关爱等各类服务项目,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转换为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帮助居民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实现了党组织和其他组织、党员和群众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局面。

突出核心目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河下」党建联盟聚焦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共治」原则,全面推行「清单工作法」,深入调研群众需求建立需求清单,成员单位立足实际给出资源清单;成员单位党组织与村居党组织对照清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形成项目清单,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让党建资源、发展成果普惠全体居民。

「党建 + 部门联动」,搭建基层治理的纵向骨架

由于受到「部门壁垒」「信息孤岛」等因素影响,基层治理出现了「条」「块」有机结合不够的问题,需要多部门协调处理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面对基层治理的痛点,河下街道积极学习探索开展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推动职能部门和辖区单位力量在街道聚合,把过去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统筹联动,有效破解基层治理的痼疾顽症。

促进条块力量聚合,属地责任意识显着提升。长期以来,街道办事处有责无权,协调上级部门力度小、难度大,不仅削弱了基层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社会治理的难题常常有心而无力。「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落实,有效激发了属地抓好社会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属地管理优势也得到了发挥。街道康马路针纺织园、恒丰义乌城、国际商城的整治工作在区住建局、公安局、城管局、应急管理局、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等 13 个部门的联动参与下,累计投入 2000 万元,拆除违章建筑 134 处 2.5 万平方米,维护基础设施 500 余处,清理垃圾 1700 余吨,真正实现「单打独斗」向联合执法、综合执法转变。

增强统筹协调功能,社会治理效能显着提升。街道党工委着力强化在基层治理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以及各方面社会力量,全力破解多头执法、有责无权的「条散块虚」问题,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向「聚合整体性」「多元互动性」转换。2019 年以来,街道联合区直部门依法集中开展了「大拆违、大清除、大扫尾」攻坚行动,解决了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

始终坚持民唿我应,群众满意度显着提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从群众家门口的事做起,在群众最操心最烦心最揪心的事上突破。通过「幸福河下」APP 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群众诉求办理机制,推动形成上级部门到一线解决问题的工作导向,坚持民有所唿、我有所应,切实做到闻风而动、「接诉即办」,不再出现「办不了」「等回应」的情况,有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 + 智能平台」,畅通基层治理经脉

搭建好横向融合、纵向联动的社会治理骨架是构建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工作新格局的基础,街道依靠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经脉血管」予以打通,通过「幸福河下」综合治理平台推进治理体制机制由「僵化、陈旧、迟滞」向「灵活、新颖、通畅」转换。

坚持问题导向,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街道「网络 + 网格」的两网融合社会治理体系,时刻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推进「互联网 + 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梳理 100 余项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的服务事项进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居民少跑腿。针对社区居民多元化的服务需求,APP 开辟优化「服务面对面」「民情直通车」「便民服务」「政务服务」「就业服务」「法律服务」等板块,供群众按需咨询事项、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同时,持续优化千里眼「看」、负责人「收」、网格员「采」、群众「报」的问题收集机制,全方位实现社区服务「零距离」、社区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

运用信息技术,基层社会治理更加智能化。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探索打造了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村居党组织为核心,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的智能化治理平台——「幸福河下」,建立起党建引领下的全区域范围覆盖、全人群互动参与、全天候即时响应、全系统智慧治理的新空间,逐步改变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优化了村居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实现了群众需求和服务资源在居村一线有效对接,党建引领力在便民服务中不断增强。

健全网格体系,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协同化。2017 年 3 月,街道率先试点试行综合服务网格化管理,目前已实现「横到边、纵到底、零遗漏」的三级网格体系。为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网格的每一个角落,99 个网格陆续成立网格(小区)党支部,逐步建立一支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志愿者、普通群众为辅的网格工作队伍,明确各部门、各网格、各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协同联动机制,将基层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的过程中,以「网络小区域」激发「党建大活力」,实现一张网管到底、一张网打天下,逐步建成「党建 + 网格联动」的多层次、全方位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体系。

(作者系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党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佳婧


作者 朱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