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上「主席台」

逢会(活动)设主席台,领导坐主席台,这种典型的中国式会议文化下的「主席台安排」,在领导与群众间造成了「直观而形象」的台上台下之分。自从我走上领导岗位之后,经常被安排坐在主席台上,说心里话,每次坐在台上,心里未必感觉舒坦,相反,坐在台下,才感觉十分的自在。由此我想,不妨借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契机,让领导慎上(走下)主席台,走进群众中。
台上台下,一线之隔的地理距离或许并不远,可能时常被一些领导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但就是在这一线之隔造成的台上台下之分的背后,却留给了群众这样的直观印象:领导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台上台下互相是「对」着坐而非「排」着坐;在台上俯视和台下仰视的「对视」中,极有可能因「坐不到一起」引致「心连不到一起」的心理隔阂。而这种心理隔阂不是能用一线一厘的地理距离可以度量的,一旦形成,也不是短时期内能消除的。所以,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距离之忧」,慎上「主席台」,置身群众中,就是以「零距离」接触群众、融入群众来化解、乃至消除「距离之忧」。
面对开会必设、逢会必坐的「主席台安排」,会有下属的安排妥当,也不排除有人以此来讨好奉承。但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时刻警惕和提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衍生「空间」和「余地」。领导干部端坐主席台,虽有彰显地位的荣耀,也能满足虚荣心和被仰视的快感,但其本身蕴含并会滋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在不经意之间疏远、脱离了群众。因此,借助于「三严三实」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干部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走下「主席台」,舍弃「主席台安排」,拒绝「主席台之邀」,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身」坐群众中,与群众身心一致,打成一片。
对领导干部来说,可能更多的场合是以报告人的身份出现的。即使是当听众,也是端坐在主席台上,而不是与普通听众一样坐在台下,这样的听众不真实,也名不副实。领导干部要体验真正的「听众之乐」,就须从「台上」移到「台下」,舍「特殊听众」,以谦逊的学习听讲之情,在听众席上「迎声」聆听,而不是坐在主席台上听「回声」。做这样的听众,坐得踏实,听得真实,能得到真心、真情、真诚的交流与沟通,相互之间的听、说、聊更随意、无拘束,把「主席台安排」的生硬之风还原到教学相长的常态,当一个真正的「快乐听众」。□
(作者系无锡市工商局副局长)
作者 盛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