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汉风新韵 铸城市之魂

作者
作者
全面开发强大探索项目

「大风起兮云飞扬」。2000 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荡气回肠,在华夏历史时空中激越飞扬。《大风歌》作为徐州文化的经典音符,述说着彭城大地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传递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雄浑奔放的风采神韵。今天,徐州深挖文化「富矿」,把文化建设摆上「两个率先」全局的战略位置,以「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成效),集全市之力打响「舞动汉风」品牌,打造区域性文化高地,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引领发展、推动发展、支撑发展的振兴新路,唱响了一曲洋溢着时代精神、区域特色的当代大风歌。

楚韵汉风今犹在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徐州的文化底蕴,凝聚为徐州发展的精气神

「两汉文化看徐州。」绵长的历史文脉、丰富的人文资源,滋养了徐州的城市品格与精神。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的新征程中,徐州以「舞动汉风」为载体,在保护中传承,在开发中弘扬,把汉文化精髓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推动区域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大保护伴随大情怀。文化是城市的「遗传密码」。5000 多年文明史和 2700 多年建城史,为徐州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汉画像石、汉俑、汉墓堪称徐州「三绝」,戏马台、泗水亭、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等两汉胜迹,遍布各地。这些文化遗存铭刻了 2000 多年的岁月沧桑,保存了徐州千载恒昌的精深文脉,寄托了徐州人博大恢弘的历史情怀。徐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其谱认为:「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淹没在『水泥森林』之中,就等于割裂了历史。我们发展文化,重要的是强化文化创意,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勃发生机。」基于此,市委市政府把汉文化作为最深厚最宝贵的文化资源,精心发掘、保护、传承,努力彰显楚韵汉风的文化特质。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管理,提高数字化保护水平,扶持和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大手笔做好地方文献、考古出土资料、历史文化名人传略和作品集注等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组织编撰《徐州史纲》、《徐州通史》、《汉学大系》等精品丛书。通过实施「文化传承世纪」工程,100 多个文化重点项目破茧而出,把文明碎片拼成了一幅幅珍贵的「城市文化图」,充分展示和解读汉文化中的精神、美德与智慧,让「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具象,成为江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如今,依托古遗址、古建筑、古采石场建设的博物馆、陈列馆随处可见。尤其是沛县的汉文化公园气势恢宏,再现了当年的盛景,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的金戈铁马。

大开发源自大智慧。徐州两汉文化内涵丰富,如何开发这些历史资源,使这些古老的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徐州体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创造。一方面,大力度推进「文化元素」融入到产业培育、产品制作、旅游发展、城乡建设等各个方面,着力推动文化与经济发展、旅游培育、城乡建设等融合发展。建成开放「两汉三绝」的徐州汉文化景区,呈现立体的汉代史,打造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和国家 4A 级精品文化旅游区。利用音乐舞台诗剧的形式排演《汉风华章》,邀请着名歌手韩磊演唱城市推介歌曲《一饮尽千钟》,拍摄电视剧《解忧公主》,一批镌刻徐州文化符号的文艺精品迭出。目前,共有 5 个门类、20 余部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近百部作品分获兰亭奖、金像奖、群星奖等国家级奖项。另一方面,制作《徐州文脉》等电视专题片,开办徐州历史文化知识电视讲坛,推进汉文化走进市民生活。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广泛宣传推广《徐州简史》,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讲堂、地域民俗、道德礼仪等宣传普及活动。开设的「汉风大讲堂」、彭城书院国学讲座、二十四节气茶会、四季诗会等,场场爆满,吸引了众多市民积极参与。

大价值激发大动力。汉文化是徐州的文化之根,已经融入徐州人的血脉之中。如何把弘扬汉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提振徐州人奋斗进取的精气神,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是徐州开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引领。涵养徐州精神。汉文化具有奋发进取、敢于担当、包容大气的风格。徐州植根本土文化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炼出「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为推动区域发展凝神聚气,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塑造徐州形象。弘扬汉文化中为人正派、乐善好施、团结互助、仁爱宽容的优良品格,激活汉文化中「先义后利」、「先国后家」的道德基因,坚持讲好人故事,建情义徐州,使市民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互助友爱蔚然成风,重情重义的传统在当下徐州人身上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来,形成了人人参与道德建设、人人共享道德建设成果的生动局面。彰显徐州力量。举全市之力,实施「舞动汉风」工程,把优秀的文化基因植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精心实施「汉之赋」文艺精品创作、「汉之源」文化传承、「汉之韵」城市形象推介活动,实现文化与城乡发展的融合,使文化凝聚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

一城青山半城湖

——新兴的生态文化,成就了徐州的绿色振兴,刷新了城市形象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兴的文化追求,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打造城市形象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徐州把生态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进军荒山」、「显山露水」、「生态修复」、「还绿于民」等工程,使曾经资源枯竭的百年煤城,蝶变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清秀容颜。

从百年煤城到宜居家园。历史上,徐州是中国能源与工业化重镇,长期依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然而,煤炭的开采给徐州留下了严重的生态赤字,整个城市可谓「一城煤灰半城土」。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徐州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两手抓,向荒山、塌陷地、废弃地等宣战,推动曾经的「煤城」一步步由「灰」到「绿」的转变:针对生态薄弱区域如云龙山、九里山等实施生态修复;合理布局公园绿地,打造市区生态板块,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如今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6.31 平方米,两项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从星星点点的「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到规模宏大的大片「泼绿」,徐州形成了山水相依、南秀北雄的园林城市风格,凸显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风貌。

从历史包袱到城市客厅。徐州的煤炭资源曾经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煤炭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采,也造成大面积土地被压占、损毁、塌陷。面对百年采煤留下的约 34.5 万亩塌陷地,徐州从 2008 年开始集中修复,多举措实施生态创新,把昔日的「历史包袱」变成了今天的「城市客厅」。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采煤塌陷区改造成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区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理念,将塌陷区建设成为涵养生态功能区、环境优美景观区、高效农业标杆区。其中,潘安湖湿地改造工程无疑是最为精彩的一笔。2008 年,徐州引进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生态修复技术对潘安采煤塌陷区进行修复,使之成为「门对青山龙潭水,户临绿水凤凰池」的潘安湖湿地公园,成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生态修复和环境再造的示范。7 年来,徐州「诞生」了安国湖、九里湖等上百个湖泊、湿地。在实施采煤塌陷区生态再造的同时,2007 年以来,徐州两次启动「向荒山进军」绿色行动,在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累计投入 5.9 亿元,使全市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的不足 1% 跃升为 31.9%,位居江苏第一位,创造了「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奇迹,成功入选「国家森林城市」。昔日的「地球伤疤」如今碧波荡漾,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满目苍翠,成为市民游客徜徉休憩、流连忘返的「城市客厅」。

从资源依赖到绿色发展。曾经的徐州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今日徐州正围绕着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永续发展两条主线,大力实施绿色增长战略,发展壮大生态产业,努力走出一条清洁、循环、低碳的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徐州经济「升级版」。在产业转型升级中,一方面壮士断腕做减法,关闭小型污染企业,引进海螺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行业整合,新建环保节能的大容量机组,极大改善环境状况;另一方面瞄准高端做乘法,以环境约束倒逼产业升级,集聚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九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2015 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 2030.44 亿元,增长 11.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35.6%。在绿色发展中,举生态旗、打环保牌,挖掘生态资源中的巨大潜力,实现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双赢。邳州大力建设银杏产业园,延长银杏产业链,依托美景发展休闲旅游业,让银杏产业成为致富一方的「绿色银行」、绿色发展的一大亮点。从资源依赖到绿色发展,是发展理念的跃升,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昭示了徐州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从还绿于民到品质生活。徐州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满足于青山绿水外在环境的「浅绿」,更注重「还绿于民」,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生活,进而将生态文化渗入生活方式,追求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质量的「深绿」。实施「添绿工程」和「地更绿」行动计划,按照市民出行 500 米就有一块 5000 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重点布局和建设老城区绿化薄弱地区。在公园改造过程中,突出「生态、便民」,并全部免费「敞园」,让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市领导认为,如果一座城市只是山水变美,而没有人文素质的提升,这种美是空洞的、肤浅的美。秉承这一理念,徐州把人文情怀融入山水风光,把文化追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发展「守望家园」志愿者队伍,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整个城市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今,徐州人逐渐养成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的良好生活习性,更喜欢在大自然怀抱中健身、休闲、娱乐。「万人环湖健步走」,成为徐州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百舸扬帆竞风流

——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展现了徐州的时代风采,塑造了靓丽的城市名片

徐州在弘扬历史文化、建设生态文化的同时,着力打造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使区域文化繁花似锦、异彩纷呈。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百舸竞渡、扬帆争流,成为新颖靓丽的城市名片。

打造「书画文化」,巩固名城优势。徐州的书画艺术有着灿烂辉煌的传承,具有坚实浑厚、沉雄博大的风格。近百年来,从古彭大地走出了李可染、张伯英、王子云、刘开渠等名家大师,对中国现代美术史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涌现出喻继高、张立辰、郭公达、程大利、尉天池等一大批书画名家,形成了引人瞩目的徐州书画现象。千百年书风墨韵的积淀和影响,使徐州的书画艺术渐入佳境,形成文化建设的突出优势。近年来,「书画徐州」建设加快推进,在推新人、创精品、出力作、拓市场上实现更大突破,「彭城画派」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彰显了「书画徐州」的独特艺术魅力,成为徐州的鲜明标识和靓丽名片。「十二五」期间徐州每年安排 40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舞动汉风」,安排 1000 万元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培树「彭城画派」,建立艺术馆,成立彭城画派研究会,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汉风墨韵——『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等,「彭城画派」得到国内书画界广泛认同。徐州书画文化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瑰丽景象。

打造「红色文化」,接续革命传承。「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徐州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期间,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赋予徐州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毛泽东为淮海战役亲笔写下「兵民乃胜利之本」。陈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徐州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挖掘以「淮海战役精神」为重点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淮海战役纪念馆、碾庄战斗纪念陵园、马陵山宿北大战指挥所遗址、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小萝卜头」纪念馆、王杰烈士陵园等众多革命胜迹,实施红色文化研究工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加大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使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独特的红色文化,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徐州把革命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全市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大大提升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打造「好人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徐州的历史文化涵养了淳朴厚道的民风,曾留下「季札挂剑」、「三让徐州」等千古美谈。大力激活这些古老的美德元素,打造好人文化,挖掘草根英雄,是近年来徐州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市政府出台《好人帮扶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拨付 200 万元设立好人专项基金,让好人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地位。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徐州好人园」,用「美德柱」、「善举墙」、「凡人像」和爱心主题雕塑展现好人品德,树立好人榜样。徐州慈善总会连续 7 年举办慈善晚会,累计募捐 3.33 亿元、救助支出近 1.5 亿元,惠及困难群众 30 多万人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进不了校门、不让一个棚户迁居特困户买不起住房」的「三个不让」已经成为全国知晓的慈善品牌。截至 2015 年 2 月底,先后有 5 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 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89 人当选中国好人,104 人当选为「江苏好人」,评出「徐州好人」、县(市)区「好人」、镇(街道)「好人」近万人。其中,「中国好人」上榜人数连续两年、「江苏好人」上榜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打造创意文化,壮大文化产业。近年来,徐州瞄准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要指标,突出发展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出版印刷、演艺娱乐、文化信息、创意设计等,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邳州玉石城、淮海文博园、户部山玉石市场、王环东路奇石市场等传统资源类文化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动漫业从无到有,《百吉学堂》、《米粒木匠》等 400 多集原创动漫在央视播出,并被评为中国优秀动画片,《米粒木匠》还在国际上获奖;传统戏曲产品、大运河文化产品、香包等被列入非遗项目的文化遗产达 100 多件;徐州汉纳国际创造的「365 剧院」演出经营模式已升级为一个新业态,走出了刘大成、周艳等一个又一个草根明星;徐州艺术馆艺术品展销接连不断,声名远播;互联网创意产业异军突起,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户户开网店、人人皆网商」,被誉为「中国淘宝第一村」。2014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 200 亿元,占 GDP 比重 4%。全市文化产业园区有 20 多个,集聚 2000 多家企业,其中,创意 68 文化产业园、淮海文博园等先后入选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

为有源头活水来

——打造区域性文化高地的徐州实践,探索出一条繁荣文化的新路径,成为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

文化是根,文化是源,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才会流长。徐州发掘文化富矿,激活历史遗存,壮大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品格,熔铸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徐州」的精气神。这既是一种实践探索,更是一种理念升华。

坚持守护底色与突出特色相结合。非本色难立足,无差异不竞争。徐州利用汉文化大做文章,推出大量文艺精品力作,开发大批文化旅游项目,淋漓尽致展现两汉文化精髓,演绎出「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独特文化特质,渲染出分外浓厚的汉文化底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与此同时,徐州立足区域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养生文化、生态文化、书画文化、好人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启示我们,区域文化建设不仅要对本土文化进行浓墨重彩的宣传推广,而且要注重结合区域特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群、文化产品群,在文化高原上筑起文化高峰。

坚持继承发扬与开拓创新相融合。灿烂辉煌的两汉文化,是徐州发展的无价之宝。徐州通过不懈的挖掘、诠释、践行,让「两汉文化看徐州」名副其实,使本土文化得以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使两汉文化成为徐州城市形象的鲜明标识。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顺应跨界融合新趋势,吸纳和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意创新中提升文化竞争力,增创徐州转型发展新优势。这一点在「舞动汉风」文化品牌的打造上得到了集中的展现。实践证明,文化建设须坚持正确的态度,既不能割裂文化脉络又不能盲目排斥新理念新技术,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才能多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品。

坚持文化强市与文化惠民相统一。徐州用市场与政府「两条腿走路」,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齐头并进,实现了文化强市与文化惠民的「双丰收」。依托两汉文化建成的一大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既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采煤塌陷地修复等一系列生态文化精品工程,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刷新了城市形象,又增强了发展后劲、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实践表明,文化强市与文化惠民具有内在统一性,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考虑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着力点和落脚点,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引领发展与推动发展相协调。徐州文化建设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充分发挥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引力」与「推力」双重功效。一方面,徐州注重以精神文化引领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提炼城市精神,提振发展精气神,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另一方面,徐州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开拓了文化推动发展的一片新天地,实现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实践证明,以文化繁荣促进区域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既让经济实力更强劲,又让转型发展有灵魂,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调研组成员:朱维宁、李克海、杭邦华、丁和平、陈伟龄、苏胜利、包咏菲)

责任编辑:包咏菲

「精彩徐州」更多内容请访问群众网,网址 www.qunzh.com。《群众》杂志微信、微博、APP,求是网等联袂推出,敬请关注。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