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审计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作者
作者
效率流程研究系统规范

  审计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是党委、政府对经济工作实施监督的重要手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审计监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审计机关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使审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担当重任,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是当前各级审计机关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一、审计监督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审计监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审计工作对于维护经济秩序,强化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干部管理和廉政建设,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前期,对党委、政府的一些重大决策和宏观管理举措,审计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强化监督,做好服务,增强资金运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中期,可以通过审计监督把好关口,保障经济安全运行。在后期,可以通过审计总结经验,规范财经秩序有效管理。针对审计发现的一些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积极研究,提出审计建议,督促各地各部门完善财经管理制度,助推经济发展。
  审计监督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国家审计是政府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综合经济监督的高层形式,必须而且能够在权力制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财政审计中,通过开展同级部门预算审计等,查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财经秩序,对财力征收权和分配权进行制约与监督,促进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构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被审计者的权力使用情况进行直接监督,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全面推进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对重大的财政专项资金和重要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抓住资金流程这条主线,从立项、拨付、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着手检查决策权、筹资权、审批权、监管权等,实现对建设领域的资金支配权的制约与监督。
  审计监督是打击腐败行为的重要制度。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依法、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与国有资产,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目前,我国还处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现行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漏洞,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依然处于高发态势。比如,有的领导干部违反民主和科学决策程序,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产生重大经济损失;有的疏于管理,失职渎职,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等等。这些问题,客观上监督不够或缺乏监督是一个重要原因。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正是为了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健康成长。
  审计监督是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理当顺应党心民心,承担起服务民生的重任,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民生。在服务民生方面,审计部门重点是通过加大对改善民生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促进各项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确保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促进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需要用创新的理念和方式来增加生机和活力
  
  一是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已成为全国上下一项重要任务。审计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监督部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在扩内需、保增长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这对做好当前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不断提升科学审计水平。
  二是树立服务大局的审计理念。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服务是一体的,监督是服务的重点,服务是监督的升华。在审计过程中,反映情况、揭示问题、做出评价、提出建议、促进整改,这既是审计监督的过程,同时又实现了服务的目的。近两年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之年,也是我市跻身国家发展战略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目前,全市已有6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项目进入国家千亿和省百亿元建设盘子,加上自身推进的一大批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之多,投入之大,都创历史新高。只有严格把好审计服务关,把好资金监督关,才能确保这些事关发展和民生的大事要事真正做好做实、办出成效,才能真正为港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好服务。
  三是树立绩效评价的审计理念。2009年是省审计厅“绩效审计推进年”,2010年是全省的“绩效审计普及年”,同时也是我们普及绩效审计的重要契机。我们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保增长、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仅要促进财政资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还要客观评价经济政策实施情况的效果、公共资源配置情况的效果。在效益审计过程中,要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要注重在评价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上重要位置。统筹考虑,统筹评价。
  四是树立争先创新的审计理念。首先,审计理念要创新。各级审计机关应抛弃那些不适宜、过时、陈旧的审计理念,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新理念。其次,审计机制要创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审计法制建设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应紧紧围绕“三化”要求,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规章制度,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形成制度。第三,审计管理要创新。像审计项目計划、进度、过程、项目报告等方面的管理,应积极探索研究,创新创优办法。
  
  三、紧密结合党委、政府工作重点,努力放大审计工作效应、扩大审计工作影响
  
  一是将审计监督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审计,避免和减少用人上的失察失误。组织部门在拟提拔干部前,可以结合拟提拔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或责成审计部门形成专门的审计报告,参照审计结果对每位拟任干部做出客观评价,并结合干部考核提出使用意见。通过任中审计,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让有问题的干部及时醒悟,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通过离任审计,让离任者走得明白,继任者和新的领导班子接得清楚,并从中找到履行经济责任、遵守廉洁规定方面的薄弱环节乃至重大失误,搞好整改。
  二是将审计监督与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找不足,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可根据审计反映的问题及建议,对一些反映集中、焦点突出的,定期进行通报,防患于未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和单位,通过适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财务管理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让群众了解真相,消除不稳定因素。各级纪委可根据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有无贪污、挪用公款、高消费等违法违纪问题进行整理分析,连同审计结果形成干部廉政档案,作为考查干部是否廉洁的重要依据。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法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部门查处。
  三是将审计监督与政府行政问责结合起来。责任追究制度是提高决策科学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坚强后盾。据统计,各地审计部门每年进行的例行审计多达几十项甚至上百项,每项审计都向政府、党委或组织部门提交专门的审计报告,并提出审计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可以根据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由纪委、监察、财政、人事、审计部门组成的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牵头召开碰头会,对个别问题突出、反响较大的单位和部门,及时研究讨论启动行政问政责,严格追踪问效,真正树立有责必负、失职必究的工作导向,真正树立审计的公信力,树立政府的公信力。
  
  责任编辑:袁 文


作者 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