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治理」走出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作者
作者
全面创新服务精准规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坚持社会治理重心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落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中,通过主体融合、资源融聚、机制融通、阵地融享、数据融汇,「融治理」的创新实践源泉涌流,逐步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地域特征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突出「融心」功能,汇集民意包容治理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包容性的姿态集众智、纳众策、聚众力,让城乡居民主动参与、问诊把脉,从而更精准全面地发现和解决治理中的问题和矛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在老小区改造、体育运动设施布点、电梯加装、小区公共场地绿化、停车位划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把提议权和投票决策权交给群众。创新开展「幸福微实事」参与式治理,从实事项目提议、方案征集、投票筛选、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满意度调查,居民、居委会、社会组织、媒体、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全程参与,采取「居民提议、协商推选、民主投票」的方式,实现从「政府配菜」到「百姓点单」、「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单一供给」到「多元参与」转变。实施过程中,4.2 万余人次参与,初选 217 个项目,经过「圆桌会议」讨论和投票,最终 75 个项目落地,社区居民从「站在后面」到「走向前台」,该治理方式入选「司法部案例库」,获得「江苏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提名奖」。

从「等事上门」到「上门找事」。自 2022 年 1 月起,吴中区把每个星期六作为固定活动日,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分赴各镇(街道)、村(社区),面对面倾听群众建言献策,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带回去移交职能单位限期解决。至今,共举行活动 47 期 262 场,接待群众 1152 人次,累计收到群众意见及建议 1173 条,应办 1068 件,已办 1018 件,办结率 95.3%,办结事项满意率 100%。通过这项活动,党员干部以心换心,虚心「纳谏」、接受挑刺,变「干部说了算」为「干群商量办」;群众由「嘴上有怨言」向「理性求共识」转变,参与公共事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民意表达渠道进一步畅通。

从「普惠可及」到「主动赋能」。成果共享是包容性治理追求的最主要目标之一。吴中区有 6807 名特殊困难人群,从物质层面来看,低保标准每人每月为 1095 元,在自有收入基础上加上各类生活慰问补贴,每人每年到手约 24500 元,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居全国靠前水平。在走访中发现,困难群众真正走出困境,关键要增强家庭自我「造血」功能,消除精神贫困。这些个性化、赋能类的帮扶交由「五社」承接更为合适。吴中区慈善基金会与爱心企业合作,在沿太湖的镇(街道)先后签约成立 19 个慈善扶贫就业基地,累计解决 174 名困难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支持,让困难家庭重燃生活希望。

突出「融聚」功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最大限度地把多元化的治理主体调动起来、组织起来、潜能激发出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把稳舵,先锋领治有方向。实施基层党建「东吴先锋」工程,村(居)民党员、小组长、楼道长(邻长)、业委会成员、志愿者等基层自治力量组成「海棠先锋」队伍,每人每月走访 100 户,身边的党员带头办好身边事。推进「吴社有为」党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设立吴社先锋会客厅,推行「支部建在社工站上」和「公益先锋」社会组织行动支部,打造 14 个社工站党建品牌、服务品牌「一站双品」矩阵。以社区党组织为圆心,群团组织、职能部门、企业、医院、学校、社会组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打造「融治理」党建共同体,为「小社区」赋「大能量」。

塑好形,精准善治有基石。吴中地域狭长,东西横跨幅度大,不同社区之间的风土人情、居住群体和生活习惯方式等各有差异。区级对 208 个城乡社区进行「画像」,按照现代都市活力型、城市老旧提质型、拆迁安置融入型、美丽农村乡愁型「四型」分类治理,在「四型」框架下解决了「农村村民到小区居民的身份转变」「新苏州人的社区归属感营造」等诸多治理问题。针对部分社区规模过大、管理负荷过重、治理服务不精细等问题,前瞻性做好社区规划,新设立、撤并、调整优化 15 个村(社区),重新布局治理力量、重新组合治理资源、重新构建治理体系,便于服务管理和居民自治。在吴中太湖新城,智慧社区迭代升级到 3.0 版,重要区域全部设置 360 度高清摄像头,串起人、房、车、商、事、物等全要素,可「一屏」掌控社区运行态势,实现物联人、事联人、人联人,把数字红利转化为暖心服务和强大治理效能。

增活力,多元共治有纽带。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专业性强、活跃度高的催化作用,先后引入成熟型、枢纽型组织 43 个,培育内生型、社区型组织 30 余个。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实施办法》,对「五社」场地、人才、项目给予「真金白银」激励。建立区级五社融合创新实践中心,与社区、便民、社会救助、志愿、养老等服务阵地融为一体,设计「五融共融」治理路径,为基层导航引路。设立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吴中实践点,引入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社工领域专家智库支持,每年组织圆桌论坛、主题沙龙、项目路演、项目接洽 30 余场次,不断提升社工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突出「融惠」功能,聚焦重点关爱治理

紧扣「融治理」的题中之义,以「绣花功夫」深耕细作惠民项目,为群众带来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小确幸」,释放出「大能量」,汇聚成「大民生」。

聚力照护「最美夕阳红」。围绕 80 岁以上高龄、空巢独居、失智失能老人,通过专业社会组织、企业或外卖小哥,做细做精居家上门、护理、日间照料、助餐等基本公共服务。对于高层次的服务供给,主要做好设施布局、平台搭建、资源链接、观念引导。如,率先提出「一站式养联体」概念并推动项目落成,布设前瞻性的养老应用场景,普及养老服务模式和享老的概念、方式、规划,调动各方主体发挥积极能动性,责任共担,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

聚力呵护「最美童年梦」。坚持系统治理思维,打造「吴爱吾童 1+14+N」未成年人保护品牌链和关爱服务矩阵,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合织一张「关爱网」。发挥「五社联动」作用,专业儿童社工、志愿者对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四色评估、分类建档,开展临时照料、心理疏导、危机干预、安全教育等帮扶近 2 万人次,个案辅导 400 余次,福小囡、枇杷青青等一批「未保」品牌、吉祥物深受孩子们喜爱。

聚力守护「最美睦邻情」。营造「小社大爱」好生态,社区慈善基金实现全覆盖,每个基金设立种子基金 10 万元,让善行善事「细水长流」。深入挖掘「社区能人」,带头开展线上、线下「睦邻行动」「美丽楼道营造行动」,居民遇事不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陌生邻」变「金乡邻」。从道义亲情和乡村民俗出发,区级组织特色村规民约评选活动,各村(社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民主协商、达成共识、约定结果。「三字经」「快板词」等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各具特色、广为传诵,规范着村(居)民一言一行,共同维护「自我」与「他人」权益,形成基层治理一道独特风景线。

(作者系苏州市吴中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责任编辑:包咏菲


作者 张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