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保护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并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摆在首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水平保护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以占全国 1.1% 的国土面积,产出了超过 10% 的经济总量,生态环保压力、任务和挑战繁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必须牢牢把握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展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担当新作为。
全面把握「高水平保护」的深刻意蕴与实践要求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理论,彰显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辩证统一的关系,明确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江苏考察,亲自为江苏擘画了「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反复叮嘱江苏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20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在听取南通滨江片区长江岸线环境综合治理等情况介绍时,用「沧桑巨变」点赞五山滨江片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在随后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全省上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夯实生态根基,持续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生态优先,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色
新时代以来,江苏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全面改善长江水生态环境为目标,在水生态修复保护、水环境治理改善等方面精准发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最好水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呈现协同并进、良性互动的良好状态。
以水岸治理为纽带,协同助力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江苏整治沿江生态,通过制定「17+1」问题整改方案,积极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开展「四个一批」等专项行动,关停退出钢铁产能 1931 万吨、水泥产能 1155 万吨,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 64.1%,长江干流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 5 年保持 Ⅱ 类。太湖连续 15 年实现「两个确保」,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提高至 88.9%。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细化分解 100 项具体任务,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太湖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同比分别改善 14.8%、15.4%。长江、太湖流域整治完成率分别达 90.6% 和 86.5%。
以体系构筑为框架,稳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近 5 年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累计出台 149 项政策,其中 110 项为落实国家工作要求制定的政策举措,39 项为地方自主开展的政策举措。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企业监管与服务」「环保铁军建设」三大领域,基本形成系统化、链条式政策体系。建成全国第一也是唯一的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在全国率先以党内法规形式规范省级督察工作。构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7+1」制度体系,案例数和赔偿金总额居全国前列,南通市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第一家改革基层联系点。在全国率先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建立省级环境监察专员制度,基本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以科技创新为支柱,赋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2023 年 11 月 8 日,工信部公布 2023 年度绿色制造名单,江苏有 100 家绿色工厂、13 个绿色园区、34 家绿色供应链上榜,比 2022 年翻一倍,总数居全国前列,展现了我省深入落实「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推动制造业体系绿色化的最新成果。截至目前,江苏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 349 家、绿色园区 33 家、绿色产业链管理企业 66 家,102 家企业跻身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正成为江苏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为抓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0 年至今,江苏在长江沿岸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 39 个,其中 16 个项目列入试点项目。2023 年,新增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 34 个,优选出 8 个生态安全缓冲区作为示范项目。有序推进矿山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完成长江经济带 10 公里范围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1.71 万亩。创新江苏特色山水工程体系,江苏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十四五」期间第二批国家山水工程。
统筹发力,持续书写高水平保护新答卷
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江苏必须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高水平保护上交出新答卷。
夯实绿色生态基础,彰显高水平保护的鲜明底色。巩固长江禁渔成果,持续推进长江大保护,遵循长江生态环境修复规律,强化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强化长江大保护制度保障。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全面实施新一轮太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和 9 个专项方案,系统推进治太各项重点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重点区域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重点污染源碳监测碳协同,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体系,探索统一区域内危废综合利用标准。
稳步提升绿色动能,塑造高水平保护的强劲优势。针对「卡脖子」攻关技术、气候变化与新污染物防控、生态文明治理科技支撑全链条等重大科学和技术攻关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生态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加强科教融合与项目育人,培育多学科交叉人才和专业「双碳」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将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有机嵌入生态文明建设,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提升、技术改进、手段优化等方面的叠加、聚合效应,持续增强资源聚合力、产业辐射力,为高水平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增强绿色生态底蕴,筑牢高水平保护的空间屏障。以「国家山水工程」「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EOD 试点项目」等六个国家级保护修复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土地、矿山、海洋、湿地保护修复。进一步丰富智慧化、多元化监测手段,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扩容高质量发展的环境空间。做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积极推进「三线一单」的成果应用及推广,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基础架构,加快构建高水平生态环境智慧管理平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扩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推进政府主导,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路径。积极推动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建,营造湖美水清生态空间,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根基。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秋香
作者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