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积蓄更多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参加今年省人代会无锡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无锡「在高质量发展上能快则快、挑起大梁」,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积蓄更多优势」。新的一年,无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从经济大市的地位和使命出发,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率先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两篇大文章,切实扛起省委赋予无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积蓄更多优势」等三项重要任务,系统搭建规划布局、政策框架、推进机制等「四梁八柱」,用「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来驱动高质量发展,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中当好高地、多作贡献。
持续健全「共生共荣」的现代产业体系。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思路,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有力支撑。让传统产业「发新芽」。扎实开展传统产业焕新工程,统筹推进「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断」粗放式发展模式、「舍」低端落后产能、「离」以高能耗高物耗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老路,补齐质量、管理、环保、安全等发展短板,聚焦高附加值细分环节,加快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让新兴产业「长成林」。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承接江苏正在实施的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产业集群能级跃升、产业创新筑基融汇、企业主体培育融通、产业生态开源融聚「五大计划」,深入开展重点集群「六个一」建设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双 50% 以上」目标。让未来产业「快生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计划,以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为先导,加强对接头部企业、上市企业、新锐企业,加快抢占人工智能和元宇宙、合成生物、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
持续健全「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系。面向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加快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坚持自研和外联「两统筹」。加快各大科技新城和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用好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组织更多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主动对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创新高地,链接中东、新日韩等创新资源,布局建设科创飞地。破解技术和应用「两张皮」。深入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建好用好国家集成电路封测「双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更多高能级的中试熟化、产业孵化基地。抓紧组建场景应用促进中心,依托场景组织高水平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概念」产品率先应用于本地、应用于公共空间,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招才和留才「两促进」。秉持「只有升级版、没有最终版」的引才理念,持续优化「太湖人才计划」,加大以平台、场景、服务等稀缺性资源聚才引才的力度。主动适应人才新需求,体现「亲和」特色、具备「好玩」特点,打造「不拘一格」的人才发展型城市。
持续健全「数实融合」的数字赋能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无锡的传统强项,智能制造更是较早提出的发展战略,让「数实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动力。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强对行业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场景的战略研判,支持成熟人工智能企业立足无锡开展场景研发与测试,大力发展工业文本生成、工业知识问答、工业理解计算、工业代码生成、工业多模态等智能产品,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优化智改数转网联服务。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等建设,大力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积极融入「东数西算」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成体系布局,让「算力洼地」成为无锡推进智改数转网联的独特优势。挖掘数据资源要素价值。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抓紧提升市大数据集团运营能力,整合数据生产、存储、交互、分析和应用,带动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化配置。密切同上海数据交易所等专业机构合作,加快市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在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不断创出新经验。
持续健全「蓬勃发展」的企业成长体系。大力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推动形成「链主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的雁阵形态。塑造一流品牌。启动终端产品培育计划,推动更多专精特新的链节企业向链主企业转型、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产品向优势品牌拓展;实施质量品牌「雁阵」工程,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产业规范、行业规则,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培育更多国货精品。建设一流企业。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赋」行动,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小升限」,充实链主企业培育库、候选库;全力完成科技型企业落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净增年度任务,集聚更多独角兽企业、准独角兽企业。培养一流企业家。倍加珍惜爱护优秀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进一步办好「无锡企业家日」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基业长青」工程,引导新生代企业家接好事业班、在新的时代舞台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持续健全「完备有效」的工业治理体系。新技术新产业往往「未知大于已知」,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治理体系,使之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强化营商环境治理。锚定建设「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和「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目标,推出建设外籍人士友好型城市十条措施等举措,迭代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构建覆盖规上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政策工具包」。实施新一轮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推动投资、产品、服务更好「走出去」,支持本土龙头企业构建全球生产制造和产品研发体系,引导外资优先投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强化要素市场治理。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完善土地、能耗、排放等各类要素市场制度,加快数据、绿电等新型要素市场培育。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与风投等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中长期融资支持。强化产业空间治理。以全域功能区为承载,坚持「产业集群 + 特色园区」发展思路,加快布局工业大脑、算力中心、大科学装置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产业结构、空间形态、科创能级的更新迭代,优化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何 乐
作者 杜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