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CCID(总部设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协会)创建于 1969 年,是由来自教育、社会服务、政府部门等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地方经济和社区发展、促进成员间交流协作的一个国际组织。作为目前 CCID 的唯一中国成员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2012 年获总部授权筹建 CCID 中国中心,由此将在国际行业领域具有更多的发言权,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洪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所坐落在风景秀美宜人的太湖之滨、浸润着太湖之水灵秀蕴借的人文情怀的高职院校,秉持建设「学生的家园、企业的伙伴」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厚校」战略,促进了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推进。
有所为有所不为
始建于 1959 年、前身隶属原国家农业机械部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科发展的综合院校。强化原有基础,坚持特色发展,不简单跟风,将市场需求与学校特色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学院历届领导牢牢记在心里的一点。
建校 50 多年来,学院始终服务于江苏和无锡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围绕其「核心产业、关联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如数控技术、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是面向核心产业的,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是面向关联产业的,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工商企业管理、广告设计与制作等是面向附加产业的。按照「办学集约、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的理念,以数控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专业为核心,规划、建设了 7 个专业群,形成了「同心多角」的专业体系。
强化特色,也要与时俱进。近年来,服务于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要求,依据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在机电类主体专业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进行专业的优化改造,满足装备制造业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建设为载体,强化物联网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以研发生产性「智能工厂」为重点,将「感知工业」、「感知物流」进行整合,解决装备制造企业在物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实时感知和质量追溯」等难题,并形成核心技术,助推无锡物装备制造业和联网产业的发展。
学院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办学的第一要务,师资、课程等是内涵建设的重点。为保证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学院在师资培训、实践基地等方面不惜巨资,每年投入实践基地的费用达 1000 万元,每个学科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甚至是普通教师都有赴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而在其他方面则厉行俭约,如新校区的行政楼是由教室改造的,实训基地的很多设备是企业无偿提供的,学校只需加以保养。
要就业更要发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以「肯干、能干、实干」享誉省内外,近 10 年来,学校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 99% 以上。对学院来说,就业率已经不成问题,现在着重考虑的是就业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根据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学院系统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职业发展力。「十一五」期间,学校在多年来教改的基础上,综合学习和借鉴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的职教课程开发技术,通过国内职教专家指导并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学习,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针对专业教学要求改革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保证这些课程在后续的专业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精简部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较远的理论教学内容,凸显了高职基础课程的类型特色。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将科技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类选修课程以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体系,规定学生必须获得 9 个素质教育学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高职教育是育人、不是制器的观点,学院在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从学生中培养发展新党员,并开展经常化、规范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外建立了 10 多个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阳光屋」捐助中心和「爱心基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007 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了文学、哲学、科学、美学、心理学等 90 多门人文选修课和高级职称教师文化素质「星期二讲堂」,并经常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校友开讲座、作报告,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积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办 62 个工种及职业资格考级考证培训、鉴定;设立科研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申报,立项后投入经费实施,目前已有 275 项完成或结题。随着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了好成绩,近五年有 800 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2007 年以来,学生累计获得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51 项,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连年名列第一。
促联合 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离开与行业、企业的联接,职业教育就和培养学科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无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深知这一点,始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无锡威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集团、美国肯纳金属集团等 190 多家国内外知名的工商企业、上市公司与学院建立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了价值 5600 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实习基地和就业机会。学院也积极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通过专业咨询、技术服务、培训企业员工、优先提供毕业生等方式与企业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学院建有「无锡太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进行「四技」服务,合同额每年达到 500 余万元;并为无锡地区 1 所本科和 14 所中高职院校、100 多家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每年达 30000 多人次,被无锡市评为「政产学研先进集体」。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进企业文化,十几条以合作企业的名字命名的校园主干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使学生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浸润在校园浓郁的职教氛围里。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而这种「一线人才」不是单靠校内的学历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还必须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因此,除了加强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的关联度以外,学生必须进入企业,在生产工作中提高能力和素养。众多关系良好的合作伙伴,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学院以实践教学环节为突破口,先后形成了「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和「全程、开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我同职业教育的一个亮点。其中之一即创新顶岗实习运行模式,「以工期定学期」,采用「分散式、双进程」模式来安排教学,保证企业由学生定岗的职位不会出现空缺。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视学生为「雇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创造了真正的职业环境;同时,促进专业调整、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基地建设、课程实施和教学管理等六个重要环节全程与企业合作开放,为探索「全程、开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经验,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针对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完成后,经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和高职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学院进一步明确了「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特色鲜明的高职名校」的奋斗目标。如何办世界一流的高职?院长戴勇说,首先要有服务意识、育人意识:服务学生、企业,服务家庭、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家长、行企和社会的满意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宁
作者 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