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准「办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这是对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再强调、再提醒、再推进。泰州市姜堰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准「办实事」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实施「1+3+N」行动,围绕活动主题、聚焦实事项目,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不断凝聚奋进的力量。

嵌入「三个硬核」,让实践活动在科学架构上开展

建强硬核队伍,锻造为民服务主力军。坚持发挥领导干部「头雁」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四套班子成员示范引领,到城乡社区、基层单位、工厂企业,以上率下察民情、问民生、话发展,用行动诠释为民宗旨、以实践砥砺初心使命。各级党员干部以「五带三星」活动为契机,身先士卒到一线报到、听群众唿声、领分配任务,打造「工作时间单位管、下班时间基层管」的双管模式,形成「亮身份、亮作用、亮形象」的三亮导向,构建「党员进基层、资源进基层、服务进基层、文明进基层」的四进机制,夯实办实事的「人才」梯队,厚植队伍根基。

聚焦硬核任务,绘就为民服务新蓝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导向,紧扣「助企、兴村、惠民、提效、善治」五项重点任务,结合「十四五」规划「工业强区、旅游兴区、教育立区」三大战略、「新能源、新装备、新基建、新旅游」四新产业,深入实施「智造姜堰、生态姜堰、活力姜堰、精致姜堰、幸福姜堰」五大工程,创新实施办实事「智造强企」「富民兴村」「利民惠民」「提质增效」「崇法善治」五大工程。细化分解 236 个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涵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区治理、居民增收等多领域、全链条,为广大民众描绘高质量发展崭新蓝图。

严格硬核管理,兜牢为民服务保障网。制定完善办实事过程评价、跟踪问效的办法,明确评价内容、评价程序、评价方法,按照序时进度和重要任务节点,开展过程评价和跟踪问效,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办实事「公布、评议、通报、督查」长效机制,实施项目「一单一表」,加强全方位过程管理,努力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组织巡回指导组常态下沉项目一线,采取实地走访、集中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强化全过程跟踪问效,切实推动实事项目快落实、见实效,形成「实谋划、强推进、严评估」的有效闭环。

做实「三项入微」,让实践活动在高效轨道上运行

微调研,「一枝一叶总关情」。坚持把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作为开展活动的「第一信号」,聚焦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采取「线上 + 线下」方式征集问题诉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线上依托「先锋姜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开展办实事大调查,1 万余名市民参与问卷调查,从中吸收建议 1200 余条,梳理形成 5 大类 169 条问题清单,为谋实谋准项目奠定基础;线下结合「为民大走访」等活动,创新打造一线送学、一线调研、一线体验、一线解难「四个一线」模式,「点对点」「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民生需求,为项目选题把舵定向。同时,根据群众作息时间,适时增设「夜访」环节,「见缝插针」「查漏补缺」,充分利用「微小」「琐碎」时间,进一步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力求问真需、访真情、看真况。

微切入,「心有灵犀一点通」。坚持「切口小、有难度、示范性强」基本原则,从最直接、易上手、好推进的现实需求出发,融合「『两在两同』建新功、『三提三创』攀新高」主题活动,疫情防控期间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生活帮帮团」,打通「民生绿色通道」,为居家隔离、行动不便群众,配送柴米油盐、防疫用品等物资。策划开展「群众微心愿、党员来接单」活动,通过登门发放「心愿卡」、设立心愿「收集箱」、开通心愿征集热线等,广泛征集群众「微心愿」100 余个,逐条安排党员认领「接单」,从群众的身边事、小微事做起,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微循环,「柳暗花明又一村」。始终注重效果反馈、微调改进、发力跟进,确保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实施「一周一督促、一旬一通报、一月一调度」的「三个一」工作方式,领办单位述、普通党员议、领导干部评,坚持项目「风控」「内循环」;邀请先进典型、行业代表、基层群众座谈讨论,听一线声音、看实际效果、增最新需求,把握项目进展「外循环」。通过内、外「双循环」,切实将项目做实、做好、做到群众「心坎上」。在「江苏姜堰」微信公众号进行办实事项目展播,持续跟踪 236 个区级重点项目进展和成效。创新举办领导干部能力与素养「双提升」工作讲坛,设计「问需、问计、问政、问道」四大板块,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登台、分层分段深入剖析,生动展示办实事全流程,打造一本立体具体、可学可鉴的办实事「教科书」。

聚力「三类群体」,让实践活动在更宽维度上拓展

满心满意呵护老年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老年群体是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紧扣「学党史、办实事」主线,创设「银发馨居」「从严治院」「文化养老」三大行动,重点关注老年群体身体健康、居住环境、精神充实等现实需求。细化分解「敬老院提档升级」「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 20 多个「银发项目」,归口管理、重点关注、强力推进。结合社区品质提升工程,「瞄准」社区老年群体,坚持党建引领,打造社区睦邻点,搭建沟通老年人、了解老年人、帮助老年人实践平台,解决老年人实际问题 500 余个,创成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省级示范点 2 个、「一社一品」创成率 100%。

全心全意关爱青少年群体。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铿锵誓言的主体在青少年、力量在下一代,关注、关切、关爱广大青少年群体教育、生活、成长需求,是办实事重要一环。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按照「共建共享、开放应用」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进度,全力解决城区学位供给不足问题,满足青少年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期盼。聚焦困境青少年,深化实施「梦想改造 +」项目,为全区 155 户「事实孤儿」改造温馨的「梦想小屋」,切实改善困境青少年成长环境;面向重点青少年群体,持续推动「青仔公益暑托班」项目,开设 66 个「公益暑托班」,提供「教育」与「托管」相结合的公益性暑托服务,疫情期间适时推出暑托班「云课堂」,服务青少年学生 2 万余名。

尽心尽力帮扶低收入群体。着力拓宽办实事覆盖面,在全市率先开展「防贫保」试点,聚焦人均年收入 1.2 万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针对农村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低的「三低」人群,突出「求学圆梦」,依托全区职工学习平台,加强与域外院校合作,强化学历知识教育;做实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的「四季活动」,开展「春风行动——信息导航、就业有路」系列招聘会,与「求学圆梦」工程无缝对接,全过程、全周期帮扶低收入人群,让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得更有欢声笑语、更有优美质感。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霍宏光


作者 卢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