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 9 秒 99 不意外

作者
作者

这是一次迟到的采访。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百米跑出 9 秒 99 之事发生在 5 月 30 日,等他回京已经是 6 月 13 日了。回国后,他先去武汉参加亚洲田径锦标赛,又赶到广州,在暨南大学为明年硕士毕业答辩作准备,还参加了校运会。

这又是一次奇巧的采访,接受采访的苏炳添是新的全国纪录创造者,他的教练袁国强是电计时百米全国纪录创始人。从 1978 年到 1982 年,袁国强将全国纪录从 10 秒 61 缩短到 10 秒 52。

已近退休之年,但袁国强身手还十分矫健,做起示范动作精准又利索,思维缜密而敏捷。一落座,他开门见山:「我带队去参加武汉亚锦赛了,没去尤金。炳添完全具备独自作战能力,他知道该怎么做。他这次正式成绩是 9 秒 987。」袁国强随即掏出手机,亮出 9 秒 99 前后师徒俩的微信原始记录——

袁国强(26 日):你 26 日到,27 日倒时差,调机能,28 日练一次,太兴奋,过两天反而不好,29 日稍稍活动,30 日 13 点 45 比赛。

苏炳添(27 日):很累,现在没状态。

袁国强(27 日):那要顶,28 日必须练,还要练好。

苏炳添(29 日):感觉很好,就是腿有点沉重与疲劳。

袁国强(29 日):那就休息,明天会更好。比赛跑好节奏,顶住后程,同时不要早做冲线动作,祝顺利。

苏炳添(30 日):我终于完成了任务,谢谢你多年的培养。今天比赛我完全是跑自己的,没有看任何人。

袁国强(30 日):这次前程不慢,后程很好,咬得住,是一次最好的节奏,你要记住这种感觉与节奏……

功到自然成

男子百米跑始终是奥运会最引人关注的项目之一。由于选材、训练、技术等诸多原因,我国长期落后于世界。这个 9 秒 99,宛若一道黄色闪电划破夜空。

中国田径队总教练冯树勇说:「这是多年厚积薄发之果,并不意外。」早在两年前莫斯科世锦赛上,面对中外媒体关于「中国何时突破 10 秒大关」提问时,他就撂下了预言:「除了张培萌,还有苏炳添,他俩都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冲破这一大关。」

2006 年 5 月,广东省中山市体校教练李杰强找到了省田径队总教练袁国强,「这儿有个小孩,叫苏炳添,来了不到两年,16 岁多就跑出 10 秒 59,还在香港比赛拿了第一。你给看看。」袁国强当即与中山体校田径教练宁德宝沟通。他看到的苏炳添个头中等,动作不大,但步频很快,跑姿轻巧流畅,活像一个滚动的球。再一了解,孩子父母的个头在广东人中为中等偏上,身子骨精瘦,却劲道十足。袁国强面露喜色,很快与宁德宝约定:「你先留着,他参加省运会后就来省队集训,我要了。」

2006 年底,苏炳添父亲送儿子来到二沙头省田径队训练基地。

袁国强没看错,小伙子确有短跑天赋,无伤无病,热爱短跑,自律,执着。来到北京后,苏炳添买了一部平板电脑,每堂重点课都让人帮着录像,一跑下场师徒俩就紧盯视频,指指点点,用广东话嘀咕。课余,他大部时间用在自己专业上,世界最新技术潮流、训练手段与器材装备都让他着迷,尔后再与袁国强一起搜索筛选,为己所用。在塑胶跑道上,对前蹬「趴地」动作的力度、角度、速度有更严的要求,他逐渐练到位了。步移中要求大小腿折叠紧,半径小转速快,抬腿要高,他也练到位了。近年,世界短跑时兴起跑后头几步大小腿不再高度折叠,强调下地快,他又抢得先机。现在,多位中外专家认为,论个头,身高 1 米 72 的苏炳添在跑进 10 秒的世界高手中排在最后几名,但他却是当今世界全程步频和前 30 米最快者之一。

苏炳添的业余生活最多是看看电视剧。有几次周末,领队邹振先买来电影票,陪着队员去放松。苏炳添最近看的是《闪电侠》,片名仍与他的梦想有关。

天道酬勤,2011 年 9 月,苏炳添以 10 秒 16 刷新了沉寂 13 年之久的全国纪录。

2013 年春,全国田径大奖赛广东肇庆站,苏炳添未做专门准备,跑出 10 秒 23。谁料想,多年的队友与对手张培萌跑出惊人的 10 秒 04,将苏炳添还未焐热的全国纪录一气提升 0.12 秒!苏炳添真是「一点儿思想准备都没有」。同年莫斯科世锦赛,苏炳添被判犯规,张培萌跑出了 10 秒 00。一瞬间,失落与疑惑攫住了苏炳添,「我当时觉得自己被打败,被秒杀了」。但袁国强说:「你还小两岁。」国家队短跑顾问余维立凑过来调侃:「你有 6 秒 55 的 60 米室内全国纪录,百米还跑不到 10 秒,倒是很可笑的。」苏炳添又振奋起来。世锦赛总结会后,他向队里表示:「破『10』任务也有我一份。」

2009 年,苏炳添有过一次并不严重的腰伤,省队费了牛劲将他治愈。苏炳添喜欢踢球,但之后只能偶然玩玩,因为害怕受伤。

2011 年,他做杠铃全蹲有 170 公斤的能力。但 5 年来,袁国强只让他做到 150 公斤。立定跳远 3 米 40,立定五级蛙跳近 16 米,袁国强不让他刻意追高,「素质训练,够用就行,不要作秀」。为了对伤病「严防死守」,师徒俩一是严格控制强度与量,二是设法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用强大的肌肉力量来保护相关关节韧带。近几年,他体重仍为 65 公斤,但身体明显强壮。

2009-2010 年间,苏炳添多次反映肌肉酸疼。袁国强没有轻易改变计划,而是通过变换训练手段来观察判断。一次小练足球,他发现苏炳添拼抢速度与灵活性毫不逊色,断定没啥大问题,当即通知计划不变,「你现在只是心理作用」。

一个时期,有人建议苏炳添可考虑兼跑 200 米,袁国强认为:「苏炳添速度耐力没什么优势,跑 200 米在国际上很难有冲击力,光在国内拿个名次有什么意义?专项多会分散精力,还容易受伤。」

赶上一个好时代

2009 年初春,杜兆才到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当主任。当年初秋,柏林世锦赛,中国田径队获得参加世锦赛历史上的第二个好成绩,女子马拉松还拿了金牌。没等回国,杜兆才就召集大家商议:「我们老是靠竞走、马拉松、投掷能行吗?短跨跳项目影响更大,这也是奥运战略的一部分。」

2010 年,中心组建了常设的短跑国家队。训练局场地宿舍已满,短跑队就去了北郊的北京体育大学。苏炳添幸运地搭上快车。

伦敦奥运会男子 4×100 米接力,苏炳添跑第三棒,中国队 38 秒 38 名列第九,没能跑进决赛。杜兆才及时小结道:「我们已感到过去在项目认识上存在局限。短跑项目有着特殊意义、价值和巨大影响力,即便距离世界冠军还很远,我们也要下功夫发展。」

不久,田管中心成立了训练三部,专司短跨跳。

在跑道上驰骋了半个世纪的余维立深有感触,过去中国短跑选手经常在国际大赛中遭遇尴尬,往往只经历一轮预赛就没事了。接力比赛报名的队伍少,20 年前中国选手就已经在奥运会与世锦赛的决赛边上了,搞好了,比赛拿分的机会多了。一支接力队必须有 6 人储备,这也增加了短跑人才的厚度。

冯树勇说:「上世纪 80 年代,法国男队在世界大赛中打破 4×100 米接力世界纪录,他们的成员在同年全部国际大赛中没有一人进入过单项决赛。」

法国男子 4×100 米接力是世界强队之一,奥运会、世锦赛的领奖台不乏他们的身影,世界纪录史册上也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近年,中国田径队开始在巴黎有了临时基地。环境的熏陶使小伙子们对技术与训练更为敏感。

去年盛夏的一天,苏炳添提出起跑的第三步总感觉不顺,甚至有点停顿的感觉,想将起跑脚由右改左。

袁国强叫来领队邹振先。这个问题虽然用肉眼还看不出来,但既然队员本人态度明确,他俩就召集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实,苏炳添跑步节奏感不算太好,虽然启动很快,五六十米就能跑出最大速度,但这以后,往往被人超越而带乱了节奏,速度与力量逐渐下滑而在全程失手。看来还确有必要重建一个从起跑到途中跑过渡自然,加速均匀,并尽量多保持最高速度状态的节奏。

半年后,他们去美国 MP 基地集训。美国队的办法是让人站立,冷不防从背后推一把,看哪只脚先落地。

那么,这么一改,短时间能适应吗?有没有风险?

袁国强对苏炳添说:「你与刘翔不一样,他是八步上栏改七步,起跑阶段每步都要加力,增大步幅,跟腱压力大。你不存在这个问题。」

余维立说:「当年我受伤,起跑脚右改左,左改右。主要还是习惯和心理问题。」

冯树勇说:「不同人种在不同的竞技项目中,能力表现是有差异的。黄种人要在跑道上赶超,只能靠创新。」

过去,苏炳添起跑从身体折叠到完全直起打开,一般在 20 米左右。大家都觉得起身太急效果反倒不好,不如顺其自然,延后到 30 米处完成,也为跑好后程储备体力。

在美国训练期间,苏炳添多次请美国同行分析研究自己起跑和途中跑的现场视频。去冬今春整整一个冬训,苏炳添的这两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从起跑到途中跑转换速度明显加快。今年 5 月,在日本川崎,他的头场比赛就拿下 10 秒 10。

以往大赛,苏炳添主要靠前 30 米优势来保住全程水平,这次 9 秒 99 的情况大有改观,前 30 米只是保持水平,没真正领先,途中跑未被世界名将拉下,除了有 9 秒 69 实力的世界冠军盖伊,他对其他人甚至还撵上了一点。

被列入重点后,短跑队有了较多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美国 MP 体能训练中心定时到广州基地指导。去年冬训,短跑队在美国呆了 3 个月。袁国强发现美国同行有一个专业软件,可以对每人训练与技术数据作精确分析。MP 训练营是个综合馆,除田径外,还有篮球、网球等项目,课次一个挨一个,排队等着用场地。中国短跑队在此一小时内完成的训练量与强度,至少等于国内的一个半小时。两个多小时的训练课,在袁国强当运动员时百米全程要跑 20 组,如今被大幅压缩到最多 12 组。由于强度大,密度大,效果更好,8 个 100 米,苏炳添基本都能在 10 秒 8 以内完成。

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有句名言:「速度不是在跑道上练成的。」短跑队对此特别赞同,也积极尝试阻力跑,用绳带从各个方向不同力度牵拉拽紧,还尝试拖着轮胎跑,使队员能从接近实战的跑进中有效发展专项力量,打造新速度。在美国,他们看到一种新设备,可以人工设定阻力值来作牵拉练习,就马上拿来试用。

关于苏炳添训练中曾有过 9 秒 75 之事,袁国强连连摆手说:「那个不算数。队里平时训练是站立式起跑,与电计时听枪跑没什么可比性。我的表卡在 10 秒以内的有的是。」但是,袁国强很看重近几年苏炳添正式比赛平均成绩的上升:2012 年 10 秒 35,2013 年 10 秒 30,2014 年 10 秒 20,还有两次跑出 10 秒 06,两次 10 秒 10,这是实现突破的基础。

战斗正未有穷期

破了 10 秒大关,未来之路怎么走?

暨南大学校长希望苏炳添将来能继续攻读博士,苏炳添回答:「读博士要比读硕士难很多,我会尽我的努力。不过,现在最大的任务是明年硕士要毕业了。」

杜兆才对苏炳添提出新的要求:「几代人的目标终于实现了,真不错。但别忘了,9 秒 98,9 秒 97 还等着你们。」

1989 年出生的苏炳添现正进入百米跑黄金年龄的前段,对这次的 9 秒 99,他说:「这不是我运动生涯的终点。我有再提高的潜能,一定会努力。」

目前,他与队友在重点磨砺接力项目,最多的时候每周要练上四五次,全队实力都有增长,张培萌的状态也比去年好。队员们都说,发挥正常,非常有机会进入世锦赛决赛,苏炳添说得更坦率:「如能进前六名,那是更好。」

至于单项,袁国强坦言:「以我们现有实力,进 10 秒不是那么好跑的,百米比赛是一瞬间的事,一个好成绩的出现要有多种因素凑在一起。队员的能力状态重要,客观因素也很重要,要天时、地利、人和,状态加临场发挥,还要有现场气氛,对手竞争,天气、风速风向与分组的运气等,每一环节都要做好,不能出现闪失。」

袁国强认为,世界锦标赛上进入决赛的难度比这次 9 秒 99 更大,半决赛不好跑,强手如林,大家会很拼,估计要 9 秒 90 多点的水平才有希望。尽管苏炳添与张培萌两人都有再破 10 秒的机会,但近期要接近 9 秒 90,还不现实。

苏炳添表示:「重要的是在『鸟巢』不能留下遗憾。」

9 秒 99 之后,有人问苏炳添对刘翔的看法。「他是我的偶像,是一位伟大的运动员,我要向他学习」,苏炳添答道。

「你认为一个伟大运动员的标准是什么?」

「要具备很多东西。比如要会处理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比赛要有气势,能长时间维持高水平。」

百米跑是比 110 米栏更引人关注的项目。人们期待着 8 月下旬苏炳添与他的队友能在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 100 米、4×100 米比赛的跑道上,与博尔特等全世界的飞毛腿们共演精彩绝伦的大戏。


作者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