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经济的「绿色转身」

作者
作者

  减排压力之下的抉择
  
  在济南钢铁集团第二炼铁厂除尘设备监控室内,技术主任万继成紧紧盯着闪烁的仪表盘。“到了完成全年产量的攻坚阶段,这套除尘设备千万不能出故障。”他说,“根据与市政府签订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只有除尘器运转正常,高炉才能连续运转。而且,粉尘回收每天增加15吨,仅一个季度就能创造经济效益达40万元,将环保的‘减法’变为效益的‘加法’。”
  山东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目标为省内许多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济钢、鲁能、胜利油田等大型企业集团先后与省、市各级政府签订了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主动戴上了节能减排的“紧箍咒”。
  就在山东为保障全省GDP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开足马力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完成“十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沉重压力。
  山东是中国经济版图上举足轻重的资源大省、工业大省,同时也是能耗大省。丰富的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给山东发展化工、电力、冶金工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这也造就了山东工业结构长期偏重的特性,带来了先天性的高耗能、高排放。
  震耳的噪音、升腾的灰尘、污染的河流频频发出警示: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是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能减排,成为高悬在地方决策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基于对发展瓶颈制约的深深忧虑,基于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期待,中国在“十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确定为约束性目标。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10个5年计划中未曾有过。
  “不摒弃粗放的发展方式,就不可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国家环保部门的
  位官员如是说到。
  按照山東省“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到2010年,全省基本完成生态省建设中期阶段目标任务,在全省GDP年均增长10%左右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降低22%左右,削减16%以上。
  山东省节能办副主任赵旭东表示,最近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山东省把节能减排作为项重要举措,围绕我们省“十一五”节能大目标,降低22%的目标来开展工作。他说,“从‘十二五’的工作来看,工业这个行业耗能最多,节能贡献最大。可喜的是目前有的县、有的市已经出现了工业能耗与GDP水平差不多了。工业应该成为‘十二五’节能减排当中
  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不管是在政策、措施、工作力度上都要加大。”
  整个“十一五”期间,山东省环保投入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3%,约为3600亿元,重点实施了循环经济示范、流域综合治理、大气环境整治等十大工程。其中的饮用水安全和“两湖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更是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起草人之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谈到,“十五”时期,中国把节能减排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制定了有关约束性指标并分解到各地各有关部门落实,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效果非常明显。而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5年规划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在发展目标上,“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具体数量化的指标,全部都是战略性的,具有更强的指导性。这对于各地灵活把握实施节能减排尺度,加强整个环保建设更有好处。
  
  减排示警犹可闻
  
  “十一五”山东节能减排工作比较完美收官。
  然而,由于2010年市场需求旺盛,冶金、电力、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增长较快,全省能耗强度增加,山东省节能减排压力骤增。
  毫无疑问,山东省已经到了节能攻坚的关键阶段。
  面对节能减排的紧迫任务,山东倒排时间明确分解任务,确保落实到位。同时利用奖惩结合的办法,双管齐下,打响了节能减排的攻坚战。
  2010年5月,山东省成立了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指挥部,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实行“三不-对标-协调”的预警调控机制,节能预警调控实行周报制度,有针对性地签发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整改指令,并实时跟踪网上舆情。
  “三不-对标-协调”即:预警调控不影响群众正常生活,不影响社会公共事业正常运转,不影响企业安全生产企业需要对比省内、国内以至国际上的同行业先进水平以及政策标准找差距、促整改,实施调控前主管部门与企业充分协调。
  预警系统效果显著,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31日,全省实施预警调控企业743家,累计减少能源消耗1096万吨标准煤。
  几乎与节能预警系统同时推出,2010年5月26日山东省政府与17市签署了20]0年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责任状,计划在今后3年内,将淘汰关停17个传统优势行业的513家企业落后产能,以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0%的硬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被淘汰的企业不仅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山东省国资委3个行业5家企业以及中央驻鲁企业亦被列在淘汰范围之内,减排力度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山东每年拿出超过2亿元资金对全省污染物减排任务完成较好和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市进行“以奖代补”资金奖励,以专门用于该市的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和执法能力建设工作。烟台、威海、济南市分获2009年度污染物总量减排奖等奖,各获奖励资金1200万元。
  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在“十五”开局之年就谈到,“完成‘十五’节能减排目标不能临时抱佛脚。这项工作仅在最后几个月抓肯定不行。山东的节能减排工作从‘十一五’开局之年就开始抓,连续不断,各地由于认识到节能减排工作和调结构、保增长是一致的,调动了积极主动性,节能减排工作进展的比较顺利。”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新公布的前3季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上,经济总量占全国十分之的山东省被列为节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的三级预警。2006年至2009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8.5%,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进度的82.4%,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被国家考核为超额完成任务。
  2010年1至9月份,全省万元GDP能耗又同比降了3.62个百分点。王军民表示,山东可以按进度完成“十五”节能减排目标,并且为“十二五”的节能减排工作打好基础。
  
  清洁能源的转型竞赛
  
  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度还是27度?……
  这些选择题,逐渐成了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批以实际行动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国政府刚刚提出的碳减排目标的年轻人,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共同的雅号——“低碳族”。
  即使不十分关心时事的人也能感受得到近年来中国对节省减排的重视北京奥运会打的是“绿色奥运”大旗,上海世博会从场馆理念到园内交通无不体现环保态度,广州亚运会也史无前例地加入了“绿色分钟”的特别节目。
  业内人士分析,节能减排优先不仅是在能源开发和节约之间强调节约的重要意义,更是在寻求一种全新的能源发展道路乃至经济发展道路。
  “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山东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政策。
  根据山东省《关于促进新能源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重点发展沿海风电产业、高端风电装备制造业、生物质能发电产业以及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其中,3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220万千瓦、新增太阳能集热面积1200万平方米、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8万辆,在当年新车中所占比重达到6%以上。
  据国家发改委介绍,“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与国家关停了些小电厂、淘汰了一些落后的产能等举措有关,但“十二五”就不能继续沿袭这个路子,更多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电动车等新能源工业发展上入手,这样的难度可能就更大一些。
  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坚持绿色发展”被山东写入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的六项原则。济南新能源汽车城、德州“太阳谷”、莱州湾浅海风电群,一山东新能源发展的轮廓已然显现。
  
  链接:
  
  单位GDP能耗
  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创造)一个计量单位(通常为万元)的GDP所消费的能源。降低率是和去年同期进行比较。单位GDP能耗即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GDP
  GDP,即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按2005年价格计算。能源消费总量的核算范围是全社会,即包括全部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用能,也包括居民生活用能。
  
  绿色发展
  从内涵看,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拟推十大重点工程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规划将提出“十大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将重点围绕十大工程展开。
  据透露,入选十大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的包括重大水电基地工程、千万千瓦级风电工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等。其中,重大水电基地工程将推动金沙江、怒江流域的水电开发;对于中国此前规划的七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工程,其中将有五大工程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对于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十二五”期间将从“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两方面进行双重标准考核。
  新能源配额制将写入“十二五”规划
  新能源已被列入中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发电并网一直是困扰这一产业发展的难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新能源发展配额目标将写入“十二五”规划。所谓配额制,就是要求电力公司在收购的电力中有一定比例的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已实施配额制以促进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碳交易”成“十二五”新宠
  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首次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10月21日,在发改委发布的《决定》解读上再次提到,为贯彻和落实《决定》的部署和要求,应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这是国家首次在官方正式文件中提及“碳交易”。专家建议。“十二五”期间,国家应首先在能源、电力和航空等行业建立碳交易试点。
  
  编辑 李平


作者 马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