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寻找红色外事印记






初夏时节,万物勃发,齐鲁大地处处展现着生机与活力。在「江北水城」聊城市,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办、省委网信办共同主办的「献礼建党百年——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主题宣传活动从这里启程。
聊城这片红色的热土,孕育了忠诚担当、大爱无我的人民好公仆孔繁森,是中美友好使者牧琳爱老人的「第二故乡」,也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哈利生的长眠之地。如今,他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山东对外交往史上,成为一抹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嬗变的马西林场
在聊城市莘县西北部、马颊河以西不远处,有一个名为马西林场的地方。夏季,这里浓荫蔽地,绿盖遮天,被人们称作「马西绿洲」。马西林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一位深受聊城人民爱戴的领导干部,这个人耕是孔繁森。
据马西林场场长石斌介绍,孔繁森于 1981 年至 1985 年在莘县任县委副书记,1986 年至 1988 年任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而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
「中国 2606」项目莘县造林工程就是孔繁森在聊城工作期间执行的。
历史上,莘县境内的黄河故道形成了高低起伏的沙丘荒漠,风沙危害严重。为治理沙荒,改善生态环境,莘县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建立了国营王奉苗圃。1979 年,马西林场在王奉苗圃的基础上正式建立。1980 年 10 月,中国政府和世界粮食计划署签署了由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援助的基本协定,项目代号为「中国 2606」,莘县造林工程属于该项目的一部分。
1982 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 2000 万美元,以马西林场为基础,在马颊河以西 4 个乡镇营建「中国 2606」项目林,造林面积达 11 万多亩。1984 年 6 月下旬,世界粮食计划署考察组的 4 名外宾在莘县进行了为期 3 天的考察,孔繁森便负责此次考察的接待工作。这次考察非常重要,既要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继续执行,又要决定是否同意莘县续建二期工程的申请。
「孔书记对准备工作要求十分严格,比如现场路线、访问农户的安排、接待条件的改善、外宾的生活习惯、服务员的礼仪等,都布置得非常细致。他常说:周总理说过,外事无小事!」石斌介绍,为了少花钱又让外宾满意,孔繁森亲自到泰安挑选富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外宾个个爱不释手。当时,莘县县委招待所的接待条件非常有限,孔繁森亲自指挥,改造了房屋,加盖了卫生间,置办了大餐桌和西餐餐具。
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在报告中给「中国 2606」项目莘县造林工程这样的评价:「对项目总的实施及完成的质量予以肯定」「对各项活动的出色的质量及很高的成活率(超过 90%)印象很深」,二期工程也因此被批准了。
离开莘县以后,孔繁森仍然十分关心莘县造林工程,二次进藏后,几次写信询问项目林管护情况。如今,这里已由原来的「黄沙蔽天日,飞鸟无栖树」,转变成莘县西部的一道绿色屏障。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人民不会忘记孔繁森的功劳。
跨越国界的爱
「我是一个美国人,但我有一颗中国心。」这位有着「中国心」的美国人名叫牧琳爱(Eunice Moe Brock),生前曾担任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现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名誉院长、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中美友谊小学名誉校长。一个美国人,因何对中国如此热爱?故事要从上个世纪说起。
1917 年 8 月 11 日,牧琳爱出生于中国北戴河,幼年跟随父母在聊城生活,13 岁时前往美国,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丹佛市儿童医院院长。人在美国、心系中国的牧琳爱,一直想再去「第二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1999 年,在丈夫去世后,牧琳爱毅然决然变卖了她在美国的房产、汽车和山林,并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在阳谷县安乐镇刘庙村安下了家。此时,牧琳爱已经 82 岁高龄。
尽管年事已高,但牧琳爱还想着要尽己所能地「发光发热」。据刘庙村党支部书记刘庆安介绍,1999 年至 2001 年,牧琳爱在此生活期间,出资为村里修路、建果园、建图书室;担任刘庙村小学外教,为学校购置 100 台电脑;为 55 名老人购置老花镜、32 名白内障患者提供手术医疗救助,花费总计约 35 万元。
被聘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名誉院长后,牧琳爱积极促成医院与国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并资助医院工作人员前往国外进修学习。同时,她还捐资修建医院、捐赠医疗器械,并坚持为医护人员进行英语辅导。据牧琳爱生前的贴身翻译王玉青讲述,当年牧老坐公交车往返于阳谷县与聊城市之间,很是辛苦,但她乐此不疲。
牧琳爱在 88 岁时立下遗嘱:去世后捐献眼角膜,并将遗体做成标本捐赠给医学院或研究中心供医学研究。2013 年,这位善良、慈祥的老人与世长辞,遵照其遗愿,她的遗体被捐赠给医学研究机构。从 1999 年到 2013 年,牧琳爱把生命中最后的 14 年全部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这片土地。
为了更好地发扬牧琳爱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可敬的老人,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专门辟出一个房间作为「牧琳爱女士陈列馆」。2013 年 9 月 26 日,聊城市牧琳爱爱心基金会成立,至今已开展了一系列诸如帮扶病患、捐资助学的公益活动。
「我只要求简单的生活,以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爱护别人,这样我就很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不会忘记,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老人,这位传播快乐的和平使者。
战地医院传承红色精神
在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郝楼村,有一处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哈利生的名字命名的战地医院旧址。解放战争时期,哈利生医院发挥了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
铁尔生·莱孚·哈利生(1888-1947 年),加拿大着名的外科医生和国际和平主义者,曾在军队中服务多年,并多次到中国行医。1945 年后,哈利生加入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卫生组织,负责医疗工作,为中国解放区筹措医疗物资。1947 年 1 月 10 日,哈利生历尽千辛万苦护送两卡车医疗物资至阳谷,由于病情恶化,不幸病逝于此。
1947 年,刘邓大军渡黄河南下途经郝楼村时,经部队领导认真考察,选择郝楼村作为后方医院驻地。为纪念哈利生这位国际主义战士,冀鲁豫边区行署在此建立了哈利生医院,并附设卫生学校,作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伤病员接受治疗和进行康复的后方医院之一。
今年 83 岁的老党员苏清亮是郝楼村村民。据他回忆,当时哈利生医院配备了优秀的医务人员,医生医术高超,其中有一位高级外科大夫人称「一把刀」。「医院给老百姓治病从不收钱,军民之情血浓于水,村民的思想觉悟也很高,白天从部队领到东西,晚上再送回,生怕伤病员饿着、冻着。」苏清亮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哈利生医院和朝城医院合并后迁往聊城,成为聊城市人民医院的前身。郝楼村哈利生医院现残存院落一处,占地面积约 80 平方米。由于没有留下当时医院的照片,村民都深表惋惜。虽然现在的郝楼村已今非昔比,但峥嵘岁月里的红色精神却在此代代相传,成为后人汲取前进力量的不竭源泉。
刁艳杰
作者 魏伟 张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