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正在改变山东

作者
作者

  品牌正在改变世界。
  品牌意味着高品质、高价格、高利润,意味着消费者愿意花上比同类产品高出几倍、几十倍的钱来购买而且心甘情愿。品牌还是进入全球市场赢取暴利的“通行证”。
  加强品牌建设,无疑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档次最有效的办法。1993年,山东成为中国首批实施名牌战略的省份之。
  山东工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制造业却一直大而不强,主要差距表现在区域产业互补性差。现在的工业园区多为政府主导,数量过多,企业间缺乏产业联系,没有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而区域发展缺乏协调与合作,更减弱了山东的区域优势。因此,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强化产业功能定位,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打破行政区域概念,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增强与大中型企业的配套能力。
  “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市场,才能拉长产业链。”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述禹表示。
  在世界经济的专业化和品牌化之下,打造制造业强省,仅靠传统产业和产品是不够的。许多经济专家认为,要打响“山东制造”,首先要提高产品和产业的档次和水平,培育山东自己的制造业品牌。这就需要在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群的同时,更要发展资本密集型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提升制造业规模和水平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相比之下,作为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市场潜力受到海外品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成为海外品牌争夺的新战场。要占领国内外市场,山东制造业必须要在与外企的竞争中打造优势品牌。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名牌在不断诞生。但与世界知名品牌相比,我们的很多名牌还只是无名小卒。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能拥有世界品牌?
  “只有把自己的服装品牌做强做大,才能真正完成从‘制造商’到‘创造者’的转变”。山东舒朗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认为,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品牌,要在个性化上下功夫,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构筑品牌文化。正因为如此,舒朗服饰公司在品牌塑造和推广上不遗余力,已经从以前的给国外服装贴牌,转变成了让国外企业来给他们贴牌。
  在品牌建设上,青岛从品牌产品到品牌企业,再到品牌产业的品牌之路为山东制造业的品牌打造提供了借鉴之道。
  早在1984年,青岛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品牌经济”战略。之前青岛的产业发展也是条块分散,形不成大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既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不利于品牌企业发展壮大。青岛市利用品牌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品牌企业集群化发展,形成分工细化、配合紧密的产业链。随着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骨干品牌产品和企业的涌现,形成了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并发展成为“名牌产业集群”。
  如今,在家电电子、汽车、纺织服装、新能源、食品、重型设备等制造业领域,山东已经创造出海尔、海信、青啤、海信、浪潮、皇明、潍柴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支持和带动了山东制造业逐渐由大到强转变。
  在最能代表制造业实力的装备制造业中重点进行品牌培育,成为制造业大省的新方向。山东正力图通过创新驱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2009年山东省重型汽车等10余种重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技术改造已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关键基础件和大型铸锻件制造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工艺水装备平均水平偏低是山东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缺少大型、重型成套设备和為轻工、化工、建材、医疗等行业服务的专用设备,市场急需的大型铸锻件、高档轴承等需要大量进口,已成为制约山东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根据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到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15%,提出了培育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大型发电机组、高压超高压电缆、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时速300公里以上动车组等10大民族品牌的目标。
  在打造制造业强省的规划之下,山东省确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新特优引领、产业集群壮大四大工程,“山东制造”的品牌正在崛起。
  
  编辑 杜启洪


作者 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