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地田野上放歌

作者
作者

Pursuing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Hope

An Interpretation of "weifang Mode" of the "Three Modes"

20 世纪 90 年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度出现比较严重的「菜贱伤农」「粮贱伤农」现象,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山东省委要求潍坊市在总结提升诸城市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做法基础上,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率先探索更高层次的农业发展机制。带着这个重大命题,潍坊市广泛调查研究、全面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系统梳理诸城市贸工农一体化、寿光市靠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寒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安丘农产品出口等经验做法,学习借鉴了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农业发展先进理念。在通过总结、对比、借鉴之后,一致认为:要破解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解放农村生产力,必须靠产业化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紧密衔接,农村经济顺利进入市场经济大循环。1993 年 5 月,潍坊印发实施《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1994 年初,山东省委印发 1 号文件在全省推广潍坊农业产业化经验;1995 年底,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论农业产业化》并配发三篇述评,充分肯定了农业产业化思路和做法;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首次将农业产业化写入党的报告;2001 年 10 月,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潍坊召开,农业产业化在全国全面推行和实施。

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的「潍坊模式」,以「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体现「生产力标准」的原则。潍坊市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依靠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农业农村生产力极大释放。它的全面推行和实施,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连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从本质上讲这也是一次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2003 年以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围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实施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带动」战略。2011 年,潍坊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调整为「安全、优质、高效、品牌」,潍坊农业迈入高质高效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潍坊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的「三个导向」「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潍坊农业实现了新的发展,现代农业走在了山东乃至全国前列,赢得了「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赞誉。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三个模式」以来,潍坊人民将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化作前进的动力,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要求,秉承蕴含于「三个模式」之中的内涵和精髓,着力在深化、拓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谱写了新时代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新篇章。

创新产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潍坊市把现代农业作为主业,顺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着力强化科技支撑、开放带动、标准引领、品牌建设,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大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求,突出现代种业、创新平台、智慧农业三个关键环节,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7%,三年提升 5 个百分点。

潍坊市把现代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重点突破,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目前种业研发企业达到 34 家、数量占山东省 1/3,育苗企业达到 260 多家、年育苗能力达 17 亿株以上,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 70% 以上。成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十三五」期间新取得品种权 84 个,仅去年一年就取得品种权 47 个、占整个「十三五」期问取得新品种权的 65%。青州华盛农业培育的西葫芦品种,在巴基斯坦市场占有率高达 60% 以上。山东菲达种业培育的菲达 6 号小麦新品种,抗[J 粉病表现突出,亩产突破 1600 斤。寿光市旺林农业研发的戴安娜番茄,在普通西红柿价格不到 2 元时,它的终端零售价格已达 20 元,而且供不应求。

潍坊市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建成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农科院寿光研发中心、国际种业研发聚集区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高端科研人才,开展科技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建成独立实验室 9 个、公共平台 9 个,引进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兴平等 8 名科学家领衔的顶级科研团队,小麦育种、番茄组培、抗病基因等技术已申请 3 项国际专利。袁隆平院上团队研发海水稻完成产量测评,5 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 625.3 公斤。

大力发展钾慧农业,实施「互联网 + 现代农业」行动,建设潍坊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加快融合。全市建成智能化大棚 3 万多个,发展智慧农场、智慧牧场各 100 家。加快推进技术迭代升级,智慧大棚发展到第七代,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施肥、浇水和温度、湿度等,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亩均增产 30% 以上。赵春汀院士团队设计的新一代智能玻璃温室,单体占地 120 亩,120 多项专利,较荷兰模式温室能耗降低 50% 以上,装备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和 7 种多功能机器人,实现了整个基地生产管理的伞流程云端托管和远程操控。

提升开放发展水平。着力放大农业开放发展的传统优势,深耕「一带一路」,统筹「引进来、走出去」,主动融合和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重点突破国家农综区。2018 年 8 月 31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简称「国家农综区」),探索农业开放发展新模式,创新农业综合发展体制机制。潍坊市坚定扛起国家农综区建设主体责任,向核心区下放 51 项市级经济权限,改革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东亚畜牧交易所,探索试行检验检疫行政审批管理、创新进口种牛隔离场监管等制度。

针对国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向海关总署提出特别贸易关注,通过 WTO 谈判,促使韩国取消对胡萝卜缨的有关限制措施,使全国同类产品受益。把项日建设作为集聚要素资源的重要载体,正大 360 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新希望六和年出栏 300 万头生猪项目、伊利 10 万头奶牛牧场项目、仙坛 1 亿只白羽肉鸡项日、龙大 50 万只生猪全产业链项日、民和白羽肉鸡加工项日、大北农 20 万只生猪项目落户潍坊,国际博览园、中国农创港、国际种业研发集聚区、中日现代农业「双国双园」、粮谷驿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发展壮大农产品国际贸易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达到 500 多家,建成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基地 120 多处、出口禽肉养殖场 220 多处,农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常年数据看,生姜、胡萝卜、大葱、洋葱出口额分别占全同的 1/4、1/6、1/2、1/7 左右。2020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下,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达到 109.2 亿元、同比增长 4.3%。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开放合作。强化与荷兰、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合作,有 20 多家潍坊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或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建厂(园区)。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到荷兰设立公司,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式种植,大量的潍坊蔬菜实现了「产地销」。对内丰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山东自贸区、青岛上合示范区,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 80 家、数量全省第一,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提升标准引领水平。依托省部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面加快标准集成、模式输出步伐。组建由方智远、李天来、邹学校、赵春江 4 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肩动 16 项同家、行业标准和 102 项地方标准研制工作,编制完成 37 种蔬菜生产标准,番茄、黄瓜 2 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重要标准依据。建设全国蔬菜标准示范推广基地,强化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员的标准示范推广培训,潍坊「蔬菜标准」输出到汀西、内蒙古、四川、西藏等 27 个省(区)。浙江大学诸城高品质肉研究中心集成研发生猪、白羽肉鸡两个伞产业链标准规范,已在 20 家企业推广应用。探索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伞监管模式,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开展投入品生产企业 ABC 分级管理,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出台《禁用限用剧毒高毒农药条例》,建成农产品质量安伞信息化追溯平台,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 99% 以上,全域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把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和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

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涌现出中百大厨房、薰衣草小镇、东篱田同综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获批临朐薰衣草、诸城常山、寿光洛城 3 个山东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临朐薰衣草小镇种植薰衣草 3000 亩,形成了种植、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的全产业链条,带动周边 2 个镇的 6 个村庄发展。中百大厨房,上游联着潍坊及周边的 37 个蔬菜基地和伞同各地的 29 个水果基地,下游联着 600 多家直营、连锁店和网上配送,实现了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的无缝对接。诸城常山示范区建设 2 个文旅小镇、5 个大型农业园区,打造蔡家沟艺术村等 8 个特色民宿村,走出了一条特色创意文化旅游的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路子。

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巾,家庭农场 8949 家,农民合作社 22958 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氽业 836 家。实施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合体「双十」培育计划,培育形成 10 家产值过 10 亿元全产业链一体化农业龙头企业,产值达 611.8 亿元;培育形成 10 家产值过 50 亿元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连结合作社 77 家、家庭农场 93 家、农户 22.97 万户,产值达 870 亿元。山东省现代高效农业 10 强民营企业,潍坊占了 3 家,分别是第一名得利斯、第二名诸城外贸、第十名亚太巾慧。

着力提升品牌价值。坚持做好「特」字文章,培育发展特色农业,发展形成粮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果品、种子、农机等八大优势产业集群,蔬菜、畜牧、农机三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过千亿元。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列人全国第一批产业集群培育名录,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蔬菜牛产和集散地,京津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基地。把发展品牌农产品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计划,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奖补力度,「三晶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 1084 个,昌邑大姜、昌乐西瓜、寿光桂河芹菜入选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安丘大姜、安丘大葱入选中国首批受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等一系列知名节会,「潍坊农晶」美誉度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点赞的 13 个农产品,潍坊占了 3 个,分别是寿光蔬菜、青州银瓜、潍县萝卜。

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

着眼破解乡村要素投入不足、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问题,潍坊市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双向流动。围绕破除妨碍资金、土地、人才等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障碍,出台支持工商资本下乡的意见、支持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政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等一揽子文件,增强制度供给,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资金方面,建立多元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涉农资金整合、配套奖补、贷款贴息、PPP 运作等方式,整合涉农资金 135.31 亿元,撬动 390 多亿元工商资本投向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完成授信农户 5500 多户、企业 271 家,授信总额突破 18 亿元,发放贷款 12.32 亿元。创新财政金融融合机制,探索「国有平台投资 + 专业公司运营 + 农户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园区「三方共建」模式,发展「三方共建」同区 18 处,面积 10.6 万亩,带动农户增收 3.3 亿元,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内参《高管信息》刊发。

土地方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慎重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昌乐县 2 宗、161.76 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了工作破题。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探索形成了「土地流转 + 土地托管」和 6 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流转土地 446 万亩,托管土地 210 万亩,土地规模经营化率达到 68%。推进供销社与农村社区、合作社、信用社「四社」共建,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生产服务,托管土地面积 60 万亩,有效解决「谁米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经验做法获全国供销社系统「金扁担」改革贡献奖。改革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业务 6000 多笔,交易农村土地 57 万多亩。

人才方面,出台人才新政「20 条」等政策,抓好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先后引进乡村振兴领域人才 2335 人、占全部高层次人才的 1/3。围绕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建设潍坊职业农民学院,用好农民讲习所、农民实训基地、「出间学校」等平台,累计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 3.6 万多人,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 23 万余人。发展职业教育,全市有 8 所高职院校、19 所中职学院开设涉农专业,在校农科生 2.1 万余人,每年毕业生达 7400 多人。

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农村短板。狠抓「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改建各类农村道路 3000 多公里,建设客运站点 686 个。实施农村道路「户户通」上程,6449 个村完成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占比达 99.63%。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 5G 网络覆盖步伐。实施农村饮水提升工程,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确保乡村饮水安全。以「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为目标,统筹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防汛与抗旱,两年投入约 150 多亿元,谋划实施 815 项重点水利工程,617 座水库兴利避害作用不断增强,防洪减灾能力显着提升,成为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百年工程。这是潍坊有史以来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最多、任务最重、成效最大的时期。

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村群众。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施校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开工建设 39 所学校、154 处幼儿园,为乡村学校补充教师 1200 多名。抓好乡村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建设 699 处示范标准村卫生室,「万名乡医培训」行动培训 3.6 万余人次。围绕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81 所镇街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标准,在山东省率先实现核酸检测「县县能检」。推动社会保障向农村全覆盖,实现参保登记、参保缴费、养老金领取、权益查询「四个不出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配套完善卫生室、书画室、棋牌室等功能,平均面积达 650 平方米,形成了 3 公里左右服务半径。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潍坊市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突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首先突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实村(社区)「两委」换届,深化村级党组织星级创评,常态化开展过硬党支部评选、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共创建五星级村党组织 1800 多个,有 46 个镇村(社区)党组织获评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狠抓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选、育、管、用」并重,通过公开考选、干部下派、能人同引等方式,培养选拔 433 名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回引 163 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涌现出高密市松兴屯徐林收、寿光市东斟灌李新生、坊子区玉泉洼刘向东、吕乐县庵上湖赵继斌、青州市侯王村冯先家等一批「领头雁」。高密市松兴屯村,原来是典型的落后村,徐林收 2011 年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大棚覆盖、村民迁居新村「三个百分百」。去年松兴屯人均纯收入达到 4.5 万元、集体收入达到 200 万元。坊子区洼里村,2011 年刘向东上任以来,推广「养殖 + 沼气 + 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年产有机果蔬 6000 吨,年产值超过 1.19 亿元,带动本村和周边 300 余名村民发家致富,被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大力推进「二治融合」。把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创新村民自治形式,推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有 3 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创新基层民主议事形式,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阳光议事日」等制度,让老百姓自己「说事、议事、主事」。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乡村法治服务,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寿光东斟灌村,探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三自」工作法,通过创办土地股份、果菜、资金「三个合作社」,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三项权利」,健全重大事项票决、重点工程招标、重要事务全程监督「三项制度」,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办,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村级发展路子,成为村级基层民主建设的典范和样板。

深入开展乡风文明行动。突出文化阵地建设,各县市区全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镇(街道)文明实践所 152 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 6401 个,成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设立红白理事会,农村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寿光市大力倡导新二十四孝、厚养薄葬,改造老旧公墓,既节约上地,还杜绝攀比浪费,受到群众好评。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发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培育 23 处山东省级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打造王尽美博物馆、高密红高梁小镇、诸城东坡文化园、青州中晨书面产业园、吕邑渤海走廊、潍坊乐道院等一批文化项日。青州市侯王村,大力弘扬孝德文化,形成「以孝治村」模式,唤醒了传统美德的回归,孝德文化成为侯王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创新系统化治理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潍坊市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实施绿色发展计划,统筹产、销、管环节,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土地深翻、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综合配套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 15.7% 和 20.5%,实现「土地深翻」230 万亩,绿色防控 520 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 95% 以上。大力推进土壤改良,与中国农科院签订《农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开展熏蒸、覆膜、有机菌肥使用一条龙指导服务,年土壤修复服务面积 10 万亩以上,大姜等高效经济作物亩均减少农化品投入量 20% 以上、产量增加 20% 左右。

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5+1」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92.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92.9%,农膜回收数量同比增加 5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经验在全国推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重点任务,累计投入 176.88 亿元,既让农民受益,又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完成户厕改造 115.06 万户、改厕比例达到 92.36%,2976 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完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 833 个,建成山东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174 个、美丽庭院示范户 11 万户。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健全保洁员、「门前三包」、街巷长等制度,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长效管护格局。寿光市开展「六化十二提升」工程,市镇财政投资 18 亿元,村集体和群众自发投入 3.1 亿元,高标准打造了 600 个示范村,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加强乡村生态建设,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弥河、潍河「两河」流域和南部山区生态保护,生态优势正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两年完成国土绿化近 30 万亩,集中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 36% 以上、分散居住型村庄林木绿化率达 19% 以上,绿色脉络和牛态斑块遍布全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青州市桐峪沟村以「美丽乡村·幸福家同」为主题,开展增绿工程,村里及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 2200 余亩,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 93%。把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成 26 处湿地公园,保护面积 54048.6 公顷。抓好南部山区生态涵养保护,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全面提升南部山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诸城市魏榛小镇,通过开垦荒山发展榛子产业,六年在 2.4 万亩丘陵薄地上种植榛子树 230 万棵,13 个村序、3000 多户农民从中受益,村均增加集体收入 10 万元以上,农民户均增收 3 万元以上,既富了农民,又绿了乡村。临朐县九山镇青杨峪村,通过发展有机板栗,种植面积达到 5 万亩,年产板栗近 500 万公斤,实现了牛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被评为全国有机农业(板栗)示范基地。

创新成果共享普惠机制,提升农民富裕富足程度

潍坊市始终把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重要标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方位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累计投入 4.6 亿元落实政策措施,实施产业扶贫项目 941 个。2018 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6.9 万户、36.8 万人全部脱贫,337 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摘帽退出;2019 年以米,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为重点,组织开展问题清零和质量提升「两项行动」,健伞完善村户经济「双增收」、即时发现即时帮扶、兜底保障、内外联动「四项机制」,全面提升脱贫质量。昌乐县红河镇从贫困户最关心、最现实的小事着于,创新实施以组建扶贫「小分队」、配备扶贫「小暖包」、建设扶贫「小康道」、培育扶贫「小菜园」、发放扶贫「小药箱」为主要内容的「五小工作法」,脱贫攻坚交出高质量答卷。今年 2 月 25 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大圈村第一书记牛伟国,山东学海农林集团李学海荣获「伞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昌乐县红河镇党委、寿光市科技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着力在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上做文章,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去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达到 21651 元,比「十二五」末增长 45%,提前两年实现比 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经营性收入方面,支持发展种养殖、餐饮、旅游等特色产业,通过农村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农民融入农业伞产业链条,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到 7650 元、同比增长 9.1%。昌乐县的庄皋村,有 8 名青年返乡种植大棚,户均年收入达到 20 多万元。财产性收入方面,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让农民分享股权、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工资性收入方而,健全农民培训实训体系,拓展农民外…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全市农村居民上资性收入达到 11572 元,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消除了集体收入 5 万元以下的村,79% 的村集体经济达到 10 万元以上,有 672 个达到 100 万元以上。一方面,摸清集体经济底数。建市集体经济台账,伞面完成村集体经济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工作,农村集体资产达到 527 亿元。加强「三资」管理,启用农村三资管理平台,推广村级开支无现金结算、集体资金收支网络化等现金管理新做法,促进村级集体经济规范运行。创新丌展清理村级合同、清理集体尾欠、清理闲置资产资源「三清」工作,规范问题合同 13.6 万份,清理多占土地 16.4 万亩、房场 4.1 万处,通过「三清」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2.25 亿元。另一方面,实行「党支部 + 合作社」,促进集体增收。在尊重群众意愿前提下,探索整镇推进、多社合一、联合发展二种「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把基层党组织、合作社和群众组织起来抱团融合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品牌共用、信息共享,建立起了更广泛、更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昌乐县庵上湖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采取「党支部 + 合作社」模式,带动周边 11 个村庄、1000 多户村民致富,走出一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农民致富之路。高密市大牟家镇整镇全域推进「党支部 + 合作社 + 为农服务中心」「党支部 + 合作社 + 种粮大户」「党支部 + 合作社 + 集体土地」发展模式,全镇 80 个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每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都在 5 万元以上,最高达到 80 多万元。

(本文由潍坊市「三个模式」调研组提供)

For thousands of years,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innovation tradition have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to generation in Weifang. Since thereform and opening up, Weifanghas created a series of well-known experience such as thejoint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economy, the integration oftrad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and the industrialized operationof agriculture, and has createdthe brilliance that "Shandong'sagriculture tops elsewhere in Chinaand Weifang's agriculture topselsewhere in Shandong."

Taking modern agriculture as themain industry, conforming to thedevelopment trend of industrialintegration, Weifang should focuson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support, opening-up drive, standard guidance andbrand construction to build a largepattern of the whole industrialchai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powerful modern agricultural c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insufficient input of rural factorsand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ofurban and rural factors, we shouldspeed up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s,and take the road of urban and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aking rural governance asthe fundamental project of ruralrevitalization, Weifang highlights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and the"integration of self-governance,rule of law and rule of virtues"to build a new rural governancepattern of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By consciously practicing theconcept that clean water and greenmountains are golden mountainsand silver mountains, Weifanghas carried out the systematicgovernance of landscapes, forests,fields, lakes and weed to promotethe form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mode and lifestyle, and make goodecology the "bottom color" of ruralrevitalization.

With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and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as the important standards forinnovating and upgrading the"three modes", we should makegreat efforts to win the battleof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and expand the village collectiveeconomy, increase farmers'income in an all-round way, andcontinuously improve farmers'happiness and satisfaction.


作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