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我国出口贸易壁垒规避问题研究

作者
作者

  【摘要】据WTO反倾销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中国已经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补贴最多的国家,相比之下泰国在这方面却少得多。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度、国别情况的不同,中泰两国在出口贸易上的遭受贸易调查的差异显示了他国对中泰两国之间的区别对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了解中泰两国贸易结构与数额的基础上,得出中泰两国在机电业上的贸易数额不仅巨大,同时两国在机电产品上遭受反倾销及反补贴案件数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产业合作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中泰两国在机电产品上产业链、创新市场及相关市场的情况,得出我国在机电业上可以通过产业合作的方式来规避贸易壁垒;同时对其他产业起到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自贸区 贸易规避 机电业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大部分产品正式实施零关税,贸易创造效应更加促进了贸易区内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在催生贸易量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产业之间流动、合作的可能。而以往的研究文献大多是从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意义、战略层次上论述,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贸易、投资效应,如有关研究提出区外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投资转移,区内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投资转移(杜群阳,宋玉华,2004)、提高中国吸收外资能力,形成规模经济(江虹,2005),东盟内部的脆弱性,中国—东盟创建的必然性,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性(卢文鹏,李达,2002)。
  从目前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研究情况看大多集中于宏观经济效应上,而对基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我国贸易壁垒规避问题的研究却没有。因而,对于中国这个历来遭受贸易壁垒的最多国家,如何利用这种贸易区的优势来规避这种贸易上的遭受的区别对待是本文将要探讨与研究的重点。
  一、中泰两国贸易情况及相关分析
  中泰两国历年来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历年来商品出口总额虽偶有浮动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中泰两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度、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从而造成两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地位不一样。虽然WTO规定成员国都享有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公开透明的贸易制度保障,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技术性壁垒、绿色型贸易壁垒等隐蔽性贸易保护对中泰两国应用的情况却相差较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中泰两国不仅存在巨大的机电类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同时中泰两国机电类产品历年来所遭受的反倾销数目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试图据此为基础,分析中泰两国在产业合作上的可能。
  二、中泰两国在机电产业上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向晓梅(2010)对产业合作的界定,产业合作是指在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促进物质、生产、技术、信息等地交流与融合,以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多方面合作。产业合作可以分为产业内合作、产业间合作,产业内合作可以概括为合作双方就某一产业在价值链上的分工合作,而产业间合作是指合作双方基于众多产业上的分工合作。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必须要建立在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而产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又是产业合作的必要条件。
  目前,从中泰两国商品贸易结构中看,中国从泰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机零部件、橡胶、精炼燃料、聚乙烯、聚丙烯等初级原料、化学制品、电子集成电路等,这说明中国对泰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保持着稳定的需求状况。而中国向泰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前十位依次为:计算机及配件、电动机械及配件、家用电器、机械及零配件、钢铁及制品、化学制品、肥料及杀虫剂、其他金属矿产及废碎料、织物、其他机械成品,这说明泰国对中国的矿产品、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依赖程度比较高;由此可以看出泰国在电脑及零配件和集成电路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电器及零部件、机械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光纤光缆和科学用品等高技术产品则更是具有绝对优势。另外,从中泰两国国情上看,虽然中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但发展程度不一樣,市场经济地位也不同,这些差异使得中国和泰国在机电产品上具有关联性的可能,而从中国和泰国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及数额也证明了这种可能;同时,从产品结构上来看,中国出口到泰国的机电产品中大部分都具有广泛的用途,比如家用电器及其零部件、机械及零部件等,而中国从泰国进口的产品中小型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如电子集成电路等却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反映出两国的机电产品有很强的互补性。
  通常情况下,两国之间的产业间合作只有当两国产业结构存在很大差别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中泰同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产业间的合作将机电产品全部由中国生产,而泰国只生产橡胶、聚乙烯等初级原料的产品不太符合两国国情。所以,两国只有就某一产业实现产业内合作。目前,产业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基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合作、基于共同市场的产业合作、基于创新市场的产业合作。从前面中泰两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分析可知,中泰两国机电产品基于同一产业链及相关市场合作的存在较大空间,而创新市场的合作有待增强。
  从基于相关市场合作上看,相关市场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其包括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相关时间市场。中泰两国机电产品不仅产品相关,而且地域也极其相似。中泰两国机电产品主要出口市场都为:美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等,中国也是泰国主要电子电器的出口市场,在产业价值链上如果能形成:中国零部件出口到泰国——在泰国组装生产——销售到中国,这样一条产业链,这无疑能增大两国企业的利润空间,因为在机电产品上两国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并且拥有共同的销售市场,这将加剧了中泰两国的竞争,降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如果两国能在产业上进行分工、合作,这不仅可以实现双赢而且对我国贸易壁垒的规避更加有利。
  三、总结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贸易壁垒案件也逐年增加。各国为了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不断地采取不同的手段来降低别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如: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提高产品质量法规,环保、技术标准等,而在这些贸易性壁垒案件中,中国遭受地调查是最多的。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平台,在进出口成本节约的基础上,通过与别国进行产业合作,实行“走出去”战略来规避在贸易中遭受的壁垒。同时,对于政府而言基于分工理论上的产业合作,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我国的能源消耗、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且还可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产品生产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移动,推动我国的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爱东,梁洁.1995 年~2009 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统计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2010 (4):1~4.
  [2]杜群阳,宋玉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FDI效应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3).
  [3]南宁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钟柳红,周青.南宁与越南产业合作对策研究[J].创新,2009(5).
  [4]范立春.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互补性分析[J].特区经济,2010(8).
  [5]夏又复.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1(5):4~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历年进出口贸易统计.
  [7]张林,张荐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9~70,113~134.
  [8]陈建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9]张宏,蔡彤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效应分析[J],当代亚太(经济·区域合作),2007(2).
  [10]丁斗.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叶丽娟,邝国良.广东产业转移的区域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0).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笹川基金科研支助项目
  作者简介:秦帅(1988-),男,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向静(1988-),女,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岑)


作者 秦帅 向静